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学习的问题设计

(2009-10-16 11:49:33)
标签: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有效提问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在昨天介绍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这节课中,教师在和学生一起讨论了椭圆的定义之后,给学生提出了四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学椭圆的标准方程,然后对自学的情况进行汇报和交流。

一、教师布置的问题

1.当方程含有两个根式的时候,如何化简?

2.为什么能将a2c2换成b2?这样代换的优点何在?

3.如何得到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

4.如何根据方程确定焦点的位置?

二、问题的特点及学生的回答

1.问题1书本上有现成的化简过程,只要看看课本就会明白。

教师将此作为第一个问题提出来,有两个非常明显的意图:第一,引导学生注重课本的学习。学生要自主学习,起点在课本上,培养学生阅读学习内容的习惯非常重要;第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体会含有两个根式的方程在化简时的技巧,以便在今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问题2在课本中也有隐含的介绍,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找到出处。

教师期望的答案是:体现简洁对称的美,让xyab建立起几何关系。

学生在回答过程中,不仅给出了教师期望的答案,而且还有一个同学发现,a实际上就是椭圆的长半轴,b实际上就是椭圆的短半轴(当然,他还没有学到长半轴、短半轴的概念,也没有给出这两个概念,而是上黑板图示了他的发现)。

3.问题3需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教师期望学生从代数和几何两个角度给予回答。

在实际的课堂交流中,学生们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给予了解释和回答。

学生一:采用类比的方法,对照课本中的图2.3和图2.4,明确焦点在y轴上,将标准方程中xy的位置互换一下既得结果。

学生二:采用替代的方法,通过代数运算得到结论。

学生三:采用旋转图形的方法,根据xyyx进行讨论分析。

学生四:借用教材后面的一个事例,给出一个椭圆,然后将其纵坐标乘以一个系数kk1),使其变成一个正圆,然后给横坐标乘以系数kk1),使其变成一个焦点在y轴的椭圆。这个同学提出了这一设想后,教师和学生一下子都不理解,要求该学生上台板演相关的过程,由于该生没有注意到两次的系数是不相同的,因此在黑板上用了不少的时间,但没有能够推出最终的标准方程。教师因为课前没有这方面的预设,也被学生的讨论给整糊涂了,也没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后来这一问题,变成了一个课后思考题,留给了学生。

4.问题4没有来得及讨论,因为下课的时间已经到了。

三、几点感受

1.概念清晰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如昨天博文中的介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椭圆的标准方程”之前,对椭圆的概念进行了非常深刻的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椭圆概念的内涵。概念清楚,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常常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这其实正是教师在概念上下大功夫的结果。

2.问题巧妙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

提问几乎是每节课教师都要采取的教学行为之一。提问、思考、理解,这三个过程以动态的形式相互作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就的获得。但是,很少有人对提问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有一个专家曾经对95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统计,发现在15分钟内教师提问的平均数量高达43个,但如果你去问一个教师,他肯定会否认,不承认自己有这么多的问题。

一分钟就要提问23个问题,这样的提问频率导致大多数的问题都是类似于是非判断题的性质,只要学生判断对错即可,不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实,未经思考就回答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一堂课的问题不在于很多,而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少量的、经过精心组织和陈述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节课教师设计的这几个自主学习的问题,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椭圆的标准方程,书本上有完整的推倒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教师没有采用自己再讲一遍的方式,而是将相关的学习内容分解为四个难度要求逐级提升的问题,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阶梯,让他们拾级而上。前两个问题得到了椭圆的标准方程,而且让学生了解了椭圆的代数关系和几何特点,后两个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四个问题实际上依然遵循“感知——体验——经验”这样一个学习历程,因为台阶铺设的合理,所以学生普遍感到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对椭圆方程的感知和体验,就在这交流之中得到了升华。

对于第三个问题,教师因为没有思想准备,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被“吊”在了讲台上,看上去似乎不够圆满,但反过来看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我前面说过,理想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进课堂,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又带着一些新的问题出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了起来(四种分析方法就是证明),当他们看到老师也没能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时,会更加积极地在课后研究,以便和教师做更进一步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三个问题又衍生出来了一个好问题。

3.遵循学情体现了教师的以人为本

按照教师预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这节课的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完成就下课了。我感受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内心是非常焦急的,因为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师当然希望有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

但这样的焦急并没有表现在不顾学生的学习实际而去开快车上。在教学进度的预设和学生对问题深入讨论之间,教师选择了后者,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种尊重学情、实事求是的教学观,是值得肯定的。每一个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大体上都要经历先慢后快的过程,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上稳扎稳打、夯实基础,到了应用的时候就能够得心应手、加快速度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