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要突出学科味
(2009-10-12 08:38:04)
标签:
观课平面镜反射定律成像特点虚像探究实验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观《平面镜成像》一课有感
最近听了一节初二物理课——《平面镜成像》,很为教师的探索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感动,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里简述如下。
一、课型
这节课是根据学校总的教改理念“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来设计的。教师设计了学生学习用的学案,发给每一个学生,起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掌控每一部分的学习时间以及关键问题的点拨,将主要的学习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主要教学环节
1.知识回顾与预习检查(5分钟左右)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回顾了前面一节课学习的光的反射定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以下四个问题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状况:
探究实验中用的是玻璃板还是平面镜?
探究实验中是不是用的两支相同的蜡烛?
探究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什么?
平面镜成的是什么像?
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这些任务,然后进入到第二个学习环节。
2.实验探究(10分钟左右)
学生分成9组开始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做过多的交代,让学生根据课本的要求和学案上的相关问题开展探索。
3.交流展示(25分钟左右)
教师在学案中给出了四个要交流展示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以下三步的工作:第一步,小组讨论,确定各个问题如何回答;第二步,将九个小组分成五个大组,前四个大组各自承担一个问题,负责课堂交流和回答学生的提问,最后一个小组对学生的交流情况给出评价。分组之后,大组进行讨论;第三步,课堂的交流和评价。
教师设计的四个问题是:
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
实验中为什么要用两支同样的蜡烛?
如何理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没有关系?
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大部分同学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很强,也有个别学生不善于交流,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几乎没有发言,或者没有做出对理解问题有价值的发言。一些学生在解释问题的过程中,非常关注因果关系,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习惯,还有的学生注意通过实验、图示等方式向大家展示他们的理解,给同学们提供了多样化理解知识的途径。
第三个问题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小组的同学试图解释虚像形成的原因,但也只限于借助课本上的一个图片和两句话来回答,其他小组的学生提出了质疑,但大家都没有办法将其说清楚。
第四个问题反映出了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部分学生认为离镜子远的时候像比较小,当物体逐渐向镜面靠近的时候像也逐渐变大,其他同学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后来一个学生利用前面的实验中蜡烛在不同的位置,像和用以对比的蜡烛都是一样的长,指出像是大小不变的,看上去变大变小的原因在于人的视觉感受。
三、几点看法
1.本节课的几个特点
第一,《平面镜成像》这节课包含三个知识要求:一是平面镜成像原理,要让学生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像上每个与物体对应的点都是由物点上实际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二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即像、物等大;像、物等距(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三是虚像的概念。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像,它既能够用光屏承接到,也能够用眼睛直接观看;虚像是由实际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像,它不能用光屏承接到,但能用眼睛观看。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它不能用光屏承接到。上述三个知识点是层层递进,逐步深化的。
教师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着三个知识点做文章,让学生体会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内容的把握是比较准的。
第二,学生的活动令人惊讶,初二年级的学生,在小组讨论组织语言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回答问题的逻辑关系,非常注重运用多种途径展现问题,让大家理解自己的回答,体现出了很好的素养。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孩子们的潜能是非常巨大的,只要给他们创设一个乐学、悦学的时空,就能激发出他们巨大的内在学习动力。
2.几点建议
第一,学科教学要上出学科味道来。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大部分的时间用于相互交流。4个交流展示的问题,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让人感到课堂效率实在是不高。为了进行大组交流,老师安排了主持人、主讲人,还要有评论家,在交流的过程中,先是大组的主持人上来介绍本组的负责主讲人,主讲人再出场对分配的问题进行回答,然后主持人再来询问其他大组有没有疑问,并结束自己的主持工作。四个大组交流结束之后,第五大组再推荐一人上来对四个大组进行评价……看上去课堂活动很多,非常活跃,但都是一些形式化内容,浪费了很多时间,也冲淡了物理学科的味道。物理教学的内容大多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需要一环扣一环地加以呈现,这样的交流活动,没有很好地体现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会给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带来困难。
第二,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课程,让学生认真做好实验,从实验中体悟相关的知识内容是本节课的关键,但老师在实验部分花费的时间太少,而且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思考的还不够。
一是对如何观察实验现象的指导不够。虽然学生预习了课本,但对课本中介绍的实验方法和具体的步骤并不一定理解,该如何实施观察也不一定清楚,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清楚,让学生都明白。还有,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其发出的光绝大部分将透射过去,反射回来的光大约只有10%左右。因为反射光非常弱,要清晰地观察到反射光所成的像就比较困难,需要提供暗室的环境,需要教师给予指导,但教师这些工作都没有做。
二是怎样通过实验设计来更好地得到相关结论思考不够。将两个蜡烛和玻璃板都固定在光具座上,蜡烛只能前后移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得出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有点从特殊推向一般的味道,理由不是非常充分。怎样让学生体会物体放在镜前不同位置,所成的像都有共同的特点?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放弃光具座,将蜡烛和玻璃板都竖放在木板上,蜡烛可以前后左右自由移动。
三是对实验中两个特殊的替代处理强调不够。其一是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在这里最好先让学生用平面镜来确定像的位置,当学生感到无法做到的时候,在提出替代的办法——玻璃板,这样学生的认识可能会更深刻一些;其二是用玻璃板后同样高度的蜡烛来代替、确定像的位置、像的高度。否则,学生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观察位置上,而忽略了像和物的高度关系。学生在后面的讨论中,认为像的大小和距离有关,其实就是因为这里没有交代清楚所造成的。
四是随意添加实验内容但解释不够。做实验时,老师在学生找到像和物的位置关系之后,让学生换用平面镜再看一看,但老师没有说明这样做有什么目的。一些小组就将自带的平面镜拿在手里,随意放在玻璃板的位置附近看了一下,就算结束了。我猜想,老师的意思是用平面镜和玻璃板进行一次对比,让他们感受两者的反射成像效果是相同的。但因为没有解释,这个动作到底有什么作用,不得而知。
第三,虚像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有所交代。
像的概念,在本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而且一接触就是非常难以理解的“虚像”,这需要教师给学生“搭桥”,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像,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虚像,然后再让学生判断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但老师显然想当然地认为学生是理解虚像这个概念的,根本就没有给学生进行交代。学生在讨论第三个问题时,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说明白,教师也没有想到给学生铺设台阶,造成难点没有突破,这是非常可惜的。
第四,学案要体现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学案不能变成知识点的回顾,不能成为问题的堆砌,要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要在学生可能出现困难的地方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能够突破难点,顺势而上。本节课的学案,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实验探究部分,让学生填写四个实验的结论,并进行归纳;二是交流展示部分,给出了四个问题。这样的学案属于知识提要性质,学生只要对照书本抄写一些结论上去就可以了,不能启发学生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