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诺悖论
(2009-09-12 13:15:53)
标签:
芝诺悖论辩证法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石 |
芝诺(Zenon)是古代希腊埃利亚学派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学生。他的生平神秘,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柏拉图后来在他的对话《巴门尼德》篇中说:“巴门尼德年事已高,约65岁;头发很白,但仪表堂堂。那时芝诺约40岁,身材魁梧而美观,人家说他已变成巴门尼德所钟爱的了。”芝诺提出了四个著名的悖论,称为“芝诺悖论”。
结论:飞矢停驻在它飞行路程的不同位置上,而非飞向终点。
4.悖论四:“运动场”
假定有3系列物体ABCD、EFGH、IJKL,各个系列中每个字母的大小均相同。EFGH与IJKL系列速度相同,运动方向相反。如图:
A
芝诺悖论在历史上第一个运用悖论进行诘难,并引发了长久的思索。亚里士多德称芝诺为辩证法的创始者。
芝诺悖论之所以被称之为“悖论”,他自己也被后世称为“诡辩论者”,是因为他的悖论完全违反常理,但是,人们又不知道如何才能反驳他。经历了2000年左右,才由牛顿、莱布尼茨等人的微积分学找到了真正错误所在。
比如说“飞矢不动”,这个悖论最关键的地方,是所谓“瞬间”。理论上的物理学“瞬间”意思是时间长短为零。而在实际中,时间长短永远不可能为零,这种理论的假设永远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假设芝诺所说的“瞬间”可以用照相机拍下来,只要曝光及快门速度正确,每一张照片里,飞行的箭似乎“确实”是“不动”的。但是,这正是造成我们错觉之所在。不管照相机多么先进,不管高速摄影快门速度多块,现实之中,它永远不可能是零,它肯定有一个确定的时间段。而在这个时间段里,箭肯定移动了一个距离。照片中的箭之所以看起来是静止的,是因为移动的距离太小,即使有所模糊,肉眼也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阿基利斯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从理论上说,芝诺只做了“微分”,而没有做“积分”,也就是说,他的工作只做了一半。而且,他还偷换了概念。在前面提到的无穷小里,芝诺在乌龟那里只部分强调了“不等于零”的概念,而在阿基利斯那里只部分强调了“趋近于零”的概念。换句话说,芝诺在同一个问题中,采取了两个不同的标准,得出悖论就很正常的。而这种不同的标准,其实是一个概念的两个方面。
其他的两个悖论,你能解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