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二三事
(2009-09-07 13:30:59)
标签:
于漪突发事件对准心弦两把尺子教育 |
分类: 教育故事 |
在一节课上,于漪老师正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场景——甲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甲同学猛然醒悟过来,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坐下。
于漪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
乙同学站起来答:“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加顺口吧。”
于漪表扬了乙同学,接着问:“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众生沉默不语。于漪便顺着乙同学的答案总结了一下:“是汉语言的叠词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词。”接着,于漪又问了一句:“那么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
大家的目光一齐射向甲同学,对他鼓起掌来。此时,甲同学又自信地抬起了头。
这个教学案例在上海教学界广为流传。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高超教学机智,加上一颗包容学生的大爱之心,使一个小小的细节显示出了名师真风范。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由一个个细小的环节组合而成的,有的细节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的细节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有的细节可以在不同的班级中重现,更多的细节则是突发的、一次性的,是不可复制的。对细节的把握和处理,体现着教师的功底和水平。
二、周杰伦的歌
于漪老师坦言,从教几十年来,孩子的口味“日新月异”,从最初港台的“靡靡之音”,到时下以周杰伦为代表的歌曲风靡一时,她有时跟许多教师一样觉得“欣赏不了”、“难以理解”。然而,与许多教师不一样的是,80岁的于漪并未简单批评孩子,而是“赶时髦”买来周杰伦专辑,逐一试听。听罢,她终于找到了周杰伦吸引孩子的原因:不少歌词从《诗经》等古典名章中找灵感,这样包装传统文化元素,让孩子乐意亲近;现代独生子女独处一室无人倾诉,烦闷时哼哼周杰伦的说唱音乐,如泣如诉也是种很好的宣泄。许多学生得到了于老师的理解,高兴地半开玩笑:“再告诉您第三个原因,周杰伦的歌,好就好在学不像!”老少师生笑成一团。
我的一个上级领导也给我说了一件事情。他为了给孩子办生日聚会,特意用了一段时间练习当下的中学生非常喜欢的歌曲。聚会那天,他接连给孩子们唱了三首他们喜闻乐见的歌曲,让大家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用说,这位领导成了孩子们心中最有魅力的叔叔,三首歌曲一下子拉进了两代人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努力做一个工于音律的琴师,主动和孩子们的心弦对准音调,才能够在师生的心田里,弹出世间最美的音乐。
三、两把尺子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于漪用这句话不仅鞭策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今天怎样当教师”——许多青年教师都问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
在第二师范学校任教时,于漪第一次走上讲台非常紧张,组长徐老师来听她上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课后,徐老师对于漪说:“你虽然在教学上有许多优点,但语文教学的这扇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听了这话,于漪觉得像五雷轰顶。从此,于漪下定决心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还要登堂入室,成为行家。于是,她学着用尺子去量别人的长处——白天,她站在窗外,看其他教师是怎么上课的;晚上,她啃着从图书馆里搬来的一摞参考书仔细琢磨。教研组里共有18位教师,于漪把其他17位老师的长处都学来了。
于漪的另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于漪努力做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她明白当自己讲课最含糊的时候,就是废话最多的时候。教师废话一多,学生就如坠五里雾中,于是她每次都给自己留下“废话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