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冷热谈
(2009-08-14 21:11:01)
标签:
民办初中民办高中机遇挑战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谈 |
8月8日、9日两天,《解放日报》连续在头版刊登了两篇文章,就民办初中高中的冷热反差现象进行了“透视”。博友“灰姑娘”给我留言,希望我就这两篇文章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这两篇文章在发表当天就读过,今天又读了一遍。其主要观点如下:
1.“初中不读民办,高中就进民办”。
门槛:十比一。近年来,本市一些民办初中的入学招生竞争日趋激烈,尽管民办初中学费一路上涨,一些学校每学年学费已超过万元,也挡不住家长求名校的热情。一些初中报名与录取比例甚至达10比1。
无奈:要苦读。由于家长热捧,一些民办初中“门槛”不断提高。不少有“先见之明”的家长,从小学一年级起就送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班,为将来进好的民办初中积累“资本”。 尽管知道民办初中学生课余补习多、作业多、考试多,自由时间少,也要设法送进去,孩子学得“很苦”。
目标:名高中。升学率和重点率,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 家长在学习负担和升学两难的权衡中,只能升学优先。
2.民办高中性价比低
先天不足。民办高中大都缺乏天然的资源,一个个“白手起家”,师资力量一般,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不够。
投资落差。民办高中“自负盈亏”,学生的学费既要保证投资方的利润,又要承担校舍租金、硬件投入、教师工资等办学成本,与公办高中相比在硬件方面没有什么优势。投资不足还影响到教师的聘用,生源的质量等学校管理要素。
洗牌考验。近年来本市中考生源连年下降,直接导致高中“洗牌”时民办学校首当其冲,每年关门的十几所民办学校中,高中占了三分之二。
文章所揭示的“民办初中得到追捧,而多数民办高中备受冷落”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民办高中面临的发展瓶颈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文章主要是罗列事实,分析一些瓶颈问题产生的原因,没有给出民办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民办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教育促进法》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国家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民办教育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中学的生源减少了,国家对公办学校的投入逐年增加,使得一些民办学校失去了竞争的优势,步履维艰,一些区域借机取缔了所有的全日制民办学校,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做法。既不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也不利于区域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1.民办初中,辉煌中要有危机意识
大浪淘沙。经过十多年不同方式的“洗牌”,现在留存下来的民办初中,基本上都是区域中的精英学校,是家长和学生热捧的学校。每年的招生季,这些学校一个个门庭若市,的学校的校长等人不得不关闭手机等通讯设施,四处躲避家长的围追堵截。
在享受热捧的时候,办学者要有一颗冷静的心,要居安思危,不断探索办学的新思路、新举措。
比如说,民办初中的办学热,与当前政府给民办初中的招生政策有很大的关系。面向全区、全市范围内的招生,使得学校能择优录取,挑选符合自己要求的学生,这是公办初中所不具备的。如果民办初中采取和公办初中相同的划片招生的政策,民办初中是否还有今天这样的辉煌?
家长对民办学校的热捧,是民办初中兴旺发达的最直接动力。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为了孩子的读书是不计一切代价的。孩子能上民办初中,能给家长们长不少的面子,至于孩子是否适合在这个学校读书,家长是很少去考证的。家长钱花的目的从本质上讲不是为孩子,而是为他们自己,为当下的面子,为今后有人给自己养老。现在,已经有不少的家长观念开始转变,如果家长热捧的力度降温,民办初中该如何应对?
很多家长都知道,有相当数量的民办初中,班级人数多,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个体的时间有限,课堂上反复操练、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非常普遍,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招生制度的改革,很多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都能够很方便地进入名高中就读之后,民办初中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除了苦读,学校还能给孩子提供什么?
辉煌的背后,隐含着危机。化解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苦练内功,让学校的软件和硬件都成为一流。学校又很好的发展基础,应该将眼光放长远,要站在世界教育的制高点上思考如何办更符合教育规律、更有利于培养国家所需要人才的教育,要研究国外民办教育的先进经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民办教育之路。不能将眼光仅仅停留在升学率、重点率、经济效益上,要着重于品牌的创建,机制的创新和经验的积累。
2.民办高中,困境中要有创新思维
和民办初中相比,民办高中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窘境。学校基础建设的投入不足、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社会声誉的不佳等,使得很多民办高中在整体生源减少的情况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问题。
解决生存问题,不能守株待兔,更不能铆足劲和公办高中去争生源,那无异于以卵击石。关键在于广开思路,拓展办学的新途径。
比如说,很多外来务工子女在上海读了小学、初中之后,很想继续在上海读高中,但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民办高中是否能够承担起这一责任?按照外省市高中的课程计划和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给外来务工子女读高中创设平台,再给他们回家乡报名参加高考提供方便。
比如说,很多区县的国际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招收国外的学生到上海来读书之外,还有和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课程相衔接的国际教育课程,为国内的学生出国求学提供课程基础。
穷则思变。要想让学校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研究新情况,拓展新思路。有一句话说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