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教师的职业倦怠
(2009-07-15 12:39:41)
标签:
教师职业倦怠缘由分析学校对策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回答仲丽娟老师提出的问题(二)
仲老师: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充满了动荡。被暗示在职称和职位上还有发展空间的教师,他们干劲比较足。但是,对于“上不去”的教师,他们可能停滞不前或开始产生职业倦怠。我们一直提倡教师是一种事业,而不是职业,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教师仍然把教师当作职业。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层面可以有哪些作为?比如: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中学怎样使教师的专业素养更上一层楼?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怎样提升他们的教师群体?
答:1973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柏格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特指由于从事连续、紧张、大量的工作而又无法获得预期目标时产生的一种对工作厌恶、冷淡,对服务对象退缩和不负责任以及由此导致的身心耗竭状态。
在各行各业之中,教师是承受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特别是最近20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面临的困惑和压力越来越大。美国教师协会在1983年的研究中就曾经指出,37.5%的教师有严重焦虑和精神紧张等职业倦怠状况,这样的状况在全世界普遍存在。今天,这种状况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反而越来越明显了。
要防止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首先要明白职业倦怠有哪些具体的症状。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工作倦怠(职业倦怠)的表现概括为三种症状:情感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降低。对于教师来说,这三种症状可以进一步描述为:
1.情感衰竭:没有活力,在教育教学中缺乏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这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玩世不恭:教师工作做久了之后,教师自己的对学生的敏感度大大降低,在教师的眼里,这些孩子千人一面,没有任何个性特点。教师的工作方式是批量式的,教师刻意保持自身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和教学环境逐渐冷漠、忽视,对工作敷衍了事。
3.成就感降低:教师采用消极的态度来评价自己,感到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收效不大,甚至成为弱势群体。认为工作中缺乏激动人心的体验,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了自己不但不能发挥自身的才能,反而被很多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所缠身。
教师的职业倦怠就像目前正在肆虐的“甲型H1N1流感”,如果学校层面不加以关注,任其蔓延起来,则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原来具有凝聚力的团队会因此变成一盘散沙,原来充满干劲的教师个体也会因此而一蹶不振。学校层面可以有哪些作为呢?
第一,用学校办学目标引领教师
绝大多数的教师,最看中的就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价值得到体现,自己工作的努力取得了成效,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肯定。学校要为教师的这种需求搭建成功的阶梯。一个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体的发展融为一体,让学校和教师不断互享发展的成果。
我在一所高中担任校长之初,正好赶上学校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我将制定规划的过程变成了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通过设置的一个个问题,大家先是自己回答,然后再分组讨论,接着是大组的交流、全校的交流,在此基础上,我自己亲自撰写三年发展规划,将写好的初稿发给每一个老师再讨论,召开各个层面的座谈会听取意见,最后在经过教代会予以通过。规划通过了,学校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我分专题,给老师们逐一讲解规划的内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再由各个部分确定每一项要求的细则。规划的关键在于实施,我特别关注实施的过程,亲自走到教室,走到师生中间,了解教育教学的最新进展,及时进行调整。规划实施不到一年,各方面的效益就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社会声誉、高考成绩、各种比赛获奖接踵而来,老师们在其中充分感受到了一个好的办学目标的威力,大家一个个群情振奋,工作劲头十足。不用说,新的一年又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是这些成就鼓足了老师们的干劲,也是因为老师们的干劲促成了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教师个体的追求相协调。
第二,了解教师特点给予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教师,有着风格迥异的个性特点,学校层面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教师,给予不同的要求,切忌一刀切。
有的教师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一直默默无闻,这样的人最容易被人忽视,也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细心观察这些教师的特点,依据特点给予一些新的安排,可能会让他们精神焕发。在我前面任职的学校里,有一个地理老师,一直很喜欢动手制作,但有一段时间没被关注。学校在思考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时,想到了他,让他带领学生搞课题研究。从此以后,他每年都为学校带来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创新奖项,让人刮目相看。他自己也在其中品尝到了成功的欢乐。
有的教师平时工作非常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稍有不妥之处,心里就非常难过。像这样的教师,学校就应该倍加关注,少给他们一些压力,帮助他们卸掉一些沉重的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
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善于钻研,对学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不善于和领导沟通。学校要特别为他们搭建成长的阶梯,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能让“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这样的现象在学校里出现,这很容易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三、给教师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造成教师情感衰竭的主要源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工作的人际关系处理以及教育教学得失;二是来自家庭关系的处理上。有一个现象现在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那就是当前的很多学校,教师的主体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教育的对象也是独生子女,这是一个新的教育现象,在师生关系、教师群体关系、家庭关系等的处理上,都有着新的矛盾,新的特点。处理这些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有效的沟通,让教师群体能够有一个倾诉的渠道,有一个值得信赖的倾诉对象。
沟通交流最简单的途径就是教师和学校领导面对面的谈话,但很多时候常常做不到。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觉得领导不能信任,或者领导高高在上,让人有话说不出来。因此,真诚、平等是实现有效沟通前提。除了面对面的谈话之外,网络也是一个很有效的平台,很多问题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和领导倾诉,让教师能够敞开心肺又减少顾虑。我就是通过博客这个平台,和很多教师实现沟通的。
仲老师谈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中学怎样使教师的专业素养更上一层楼?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怎样提升他们的教师群体?”我个人认为,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从学校层面预防教师职业倦怠,在途径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如果说有差异的话,就是普通学校的教师更容易形成凝聚力,因为他们有想让学校面貌变得更好的共同愿望;重点学校的教师职业倦怠更难处理,因为他们每一个教师都认为自己“很牛”,想要改变他们很难。这就需要重点学校领导更加注重对教师个性化特点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