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集体性备课项目”阶段进展
(2009-07-14 16:08: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程教学 |
————2009年暑期初中校长书记培训侧记(三)
初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义务教育成果最终显现的阶段,也是为高中教育奠定基础的阶段。把初中教育质量提升上去,一方面体现着政府的责任,另一方面也为高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教育局在初中学校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推出了好几个项目来服务初中学校的办学。“初中听课项目”是其中的一个,“校际集体性备课项目”是我们推出的第二个项目。
一、项目设置的缘由
每个学校都有教研组和备课组,都在抓备课,为什么还要设立这样的项目?主要原因是各校在备课方面发展不平衡:有的学校的集体备课有名无实,形同虚设;有的学校集体备课采用的轮流写教案,大家公用,由原来的每人备课变为一人备课,没能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有的学校集体讨论的准备不足,研究的力度不够,讨论未能真正开展。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也是非常明显的:其一是部分学校教研组规模太小,一个老师常常要跨年级备课,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只有1人或者2人,集体备课活动开展不起来;其二是学校教师之间差距明显,有的学校主要以老教师为主;有的学校基本上都是青年教师,缺乏领头雁,备课缺乏主心骨;其三是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本身都是教学骨干,在学校教学任务繁重,在组织备课的活动时,没有时间,不能深入的思考,使得备课活动常常流于形式。
鉴于上述的现状和缘由的分析,教育局决定启动“校际集体性备课项目”,从区级层面推动初中各个学科备课活动的开展。
二、项目推进的途径
首期的工作,以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五门学科为试点,各个学科选择不同的年级,由本区教研员和学科带头人主持,组织各个学校的相关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教材结构、学生情况,在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的框架下,以单元为主线,开展校际集体备课活动。形成一批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资料详实、教学方法妥帖、教学参考方便等优质教案,供我区各学校教师选用。
不同的学科组备课过程的设计各有特点,但大体都包含以下几个流程:
第一步:个人承担备课任务,学校教研组集体研讨,形成备课初稿;
第二步:校际备课组集体讨论,在研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再由原学校教师修改完善;
第三步:完善的修改稿发给各个初中学校,供各校进行校本化的处理,并形成校本教案;
第四步:各校教师在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个性化教案;
第五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教案的优点和缺陷,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每一个项目组都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对每一课的作业布置等也给出范例和指导建议。
本项目的实施,深受基层教师的欢迎,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该项目不仅为基层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参与备课活动的教师(尤其青年教师)普遍感受到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二,各科备课负责的教研员一致认为该项目的实施为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单元备课的要求
单元备课不能过于笼统,大而空,应该切实有助于每一课时目标的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切合实际地分析,尤其在学生的学情上,要尽可能地估计他们在哪些环节上、哪些问题上理解得好与不好。特别是要充分了解已学过该单元的学生曾经出现的错误,存在的问题,从而尽早思考解决策略,降低当前学生的错误率,减少差生面。
每个项目组还为单元备课设计了具体的操作步骤,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四、校长培训的意义
为什么将“校际集体性备课项目”作为校长书记暑期培训内容的一部分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想法:
第一,希望校长知道这一项目的实施情况,在引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加强集体备课的时候,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避免少走弯路。
第二,备课项目是一个双刃剑,对于那些积极要求进步的教师来说,备课项目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对于那些对教学要求不高的教师来说,有了这些教案可能就会助长教师的懒惰,校长要明察秋毫,让教师们能够有效地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三,项目还刚刚启动,编写出来的教案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质量不尽人意的情况,这就更需要学校教研组要加强研究,汲取其中的精华,充实有价值的内容,提升教案的整体质量。这一过程融教研、科研、培训工作为一体,又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如果学校能够整体思考,积极推进,可能会进一步放大本项目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