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课题立项终审
(2009-07-01 19:55:58)
标签:
物理专委会申报课题立项评审教育 |
分类: 会议纪要 |
7月1日下午,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们汇聚一堂,以学术活动的方式,庆祝党的生日,对2009年度基层单位申报的物理科研课题进行终结性评审。参加本次终审会成员是:专委会理事长张茂昌,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张主方,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二期课改”物理教材主编张越,上海市物理专委会副理事长刘齐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专委会秘书长陆伯鸿,上海交大附中副校长、物理特级教师王铁桦,专委会副秘书长常生龙。
2009年度,各区县申报的物理课题和2008年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数量多。2009年申报课题的总量是2008年的2倍,反映出基层教师越来越注重通过课题研究,来引领物理学科的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二,参与面广。绝大部分的区县都有课题申报,立项的课题覆盖的区县也比较广。上海市三个名师培养基地,也有不少学员申报了研究课题。
第三,课题整体质量较高。不少区县和名师基地在教师准备申报课题之前,专门组织了专家讲座,就课题的选题、研究的方法等进行具体的辅导,使得有相当数量的课题整体质量较高,研究问题选择的准,具体措施得力。
课题申报截止之后,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对申报的课题进行了初步的审阅,判断是否符合申报条件。对初审合格的课题,再分发给学术委员会的各位委员,请他们根据审查要求,对相关课题认真审读,提出是否立项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召开终审会议,确定最终的立项课题。最终,有6项课题被确定为2009年度重点课题,32项课题被确定为2009年立项课题。
确定为2009年度重点课题的有(排名不分先后):
1.利用自制教具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2.提高初中物理学习活动卡使用效益的实践研究
3.物理新授课中的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
4.高中物理训练中的小实验/小课件的开发实践研究
5.区域性物理教研组发展的案例研究
6.初中物理教与学电子平台的研发
在课题终审中,大家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是:
1)课题的题目是否适切。题目过于宏大,研究起来非常困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蜻蜓点水,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
2)课题的理论基础是否适切。课题申报,不能进行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堆砌,要阐述这些理论和本课题研究的逻辑关系,明确哪些是适合本课题研究的;
3)课题的实践基础是否厚实。有些课题,学校已经做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在申报课题深化研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单纯为申报而申报,没有一点前期的实践基础,课题是很难做好的;
4)课题的研究队伍是否壮大。有一些课题,是需要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区域的物理教师携手来做,才有可能取得成效。研究队伍的成员组成,学校或者单位对研究工作是否支持,都会影响到研究的最终成果;
5)课题的研究流程是否清晰。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起点在哪里,中间要做些什么工作,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些环节和流程清晰了,研究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上述6项课题之所以被确定为重点课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研究的内容都比较具体、实在,对研究可能达到的成果能有一定的预期。比如说自制教具的研究,利用小实验、小课件革新传统的物理训练系统的研究等。
第二,课题的内容贴近当前“二期课改”物理教学的实际需要。比如说物理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就是一个热点问题,大家在基层做了很多案例,但缺乏通过课题开展的深入研究;比如说物理教研组建设,也是当前推进新课程中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三,课题的内容凸显上海物理课程的特色。比如说初中的物理学习活动卡,是上海市物理配套教材的一个亮点,是上海的一个特色,如何将这个特色特起来?通过课题研究来做出回答是再好不过的了。比如说物理教学电子平台的建设,与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让师生和家长都满意,需要通过课题来研究。
课题立项之后,学术委员会将进一步加大对这些重点课题、立项课题的管理力度,通过课题开题、中期检查、结题评价、随访等多种形式,督促这些课题按照预定的时间节点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