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阶段的物理复习

标签:
高三物理临考复习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经过两轮系统的复习,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临近高考之际,还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呢?我觉得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做一些工作:
1.关注非重点的知识
所谓的非重点知识,指的是哪些相对独立、和其他部分的学习内容联系不多的知识点。比如说力学中的平抛运动、万有引力、波的特性;热学中的分子动理论、内能;物理光学和原子物理中的绝大部分知识内容等等。这些非重点知识,学习要求的程度不高,大多属于“知道”或者“理解”水平的要求,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就拿物理光学和原子物理来说,最近几年的高考中,该部分内容每年考试的分数一直在14~24分之间变动,占试卷总分值的10%~16%,而学生平时在这一部分花费的时间并不多,因为这一部分知识相对比较独立。因为平时关注不够,很容易造成失分。如果在临考之前将这一部分的知识系统地复习一遍,就可以做到这一部分考试内容不失分或者少失分,这对提升物理考试成绩就很有现实意义。
2.体悟物理思维方法
最近这些年的高考中,能力立意的试题逐渐增多,通过试题考察学生学习能力的理念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能力如何考?方法斯能力的外显,试题的命制者通常就是通过检查学生掌握某种思维方法的情况,来判断学生是否具备某些方面的能力的。
比如说有这样一道物理试题:
如图所示,真空中A、B、C、D四点共线,且AB=BC=CD。若只在A点固定一个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则B点处的场强为E,B、C两点的电势分别为8V、4V。若再将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固定在D点,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以无穷远处的电势为零)
B.C点的电势为-4V,C点的场强为1.25E,方向向右
C.B、C连线中点处的场强为零
D.B、C连线中点处的电势为零
乍一看,这道试题有点超纲的嫌疑,因为点电荷的电势计算中学是不要求掌握的。其实,完全不知道电势的计算方法,也能很好的处理这一问题。
假如只将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固定在D点,从正负点电荷电场分布情况类似、对称等特点,不难得出,负点电荷在B点的电势为-4V,在C点的电势为-8V。因为电势是标量,同一点的电势只能采取代数加减法进行叠加,所以B点最终的电势为4V,C点最终的电势为-4V。
点电荷的电场公式和电场叠加的思想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将电势分析出来之后,很容易就能够判断出正确的答案是ABD。场叠加的思想方法、类比的思想方法,对称的思想方法,在处理这一问题中是非常突出的,由此可以判断出学生对“场”这一特殊物质的理解能力。
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思维方法有:
1)整体法与隔离法。这是涉及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研究对象的时候,经常采取的一种思考方法。
2)对称法。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普遍存在着优美和谐的对称现象。对称性就是指事物在变化的过程中存在的某种不变性。
3)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一方面效果相同的情况下,用理想的、熟悉的、简单的物理模型和过程替代实际情况的分析方法。
4)比较法。涉及到几个研究对象以及它们的状态变化时,比较是一种最常用到的思维方式。比较方法的核心是找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够找寻到的异同点越多,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刻。
5)逻辑推理。对研究现象进行加工整理以便得出结论或者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经常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
6)分析法和综合法。将一个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分成不同的阶段进行逐步的分析,或者对同一个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分析,然后在进行综合处理,这一过程就是分析综合。
3.注重学生分类指导
不同的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和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最后阶段的复习,更要加强针对性,以学生个体的查漏补缺为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还是一如既往地上大课,完全跟着教师的节奏走,这样可能会造成针对性较差,学生自己需要补缺的时间不够用。
要做好分类指导,从学生的角度看,需要分析自己的问题在那里,思考要如何去做,才有可能对自己更有帮助;从教师的角度看,也要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给予认真的分析和判断,帮助学生找准最后阶段主攻的方向。如果教师感到难以判断,不妨多给学生一些自己表达的机会,在学生对问题的表述中,判断他的优势和不足,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