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一次对话
(2009-04-29 12:43:54)
标签:
教育管理报纸访谈教育 |
分类: 我的心情 |
【本期人物:常生龙校长】
常生龙:参加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杨浦区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杨浦区副主委、上海市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理事副秘书长、杨浦区教育系统拔尖人才、杨浦区学科带头人、杨浦高级中学校长助理、杨浦初级中学校长。2003年7月来到杨浦初级中学,提出“立足课堂,为了每一个孩子成长”的办学理念和“校本教研”的办学思路,带领全校教职工进行深入教育本质的教学改革,并于2004年提前完成学校“三年规划”的基本目标。现在他正在为把杨浦初级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特色学校而孜孜不倦地努力。他充实着自己,更充实着致力于杨初发展的每一位教师。
(笔者与常校长以下各以“笔”和“常”简称)
笔:常校长,您好!首先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访谈。我收集了您的一些材料,头衔很多,可以说是“光芒四射”,真不知道该如何称谓您才算确切,“专家型的领导”或“领导型的专家”, 我想都不过分。
“临危受命”——校长
笔: 2003年的杨浦初级中学是一所面临发展困境的薄弱学校,从某种程度上说,您可谓是“临危受命”,担任杨初的新一任校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杨初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请问常校长,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您使学校实现重大跨越的“法宝”是什么?
常:主要“法宝”就是凝聚人心,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首先,领导班子对于每一件事或每一项决定,只要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我们都能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其次,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把老师与学校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使老师感到杨初有前途,自己有“奔头”,从而为实现全校的“大团结”。
笔:您意思是说,老师内在发展要求的激发,是学校发展的“活水”之“源”,对吧?!
常:是的。
笔:基础薄弱学校的“脱帽工作”能否可以说成“脱贫”工作?应该说,“脱贫”是基础,实现“致富”和“小康”才是最终目的。要把杨初变成一所“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特色学校,我们所具备的优势有哪些?
常:办学定位准,切合学校发展实际,是我们工作非常关键的一条。办学目标是一个立体的框架,属于“高位”的范畴,在具体实施方面,我们有一整套包括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后勤管理的可操作性体系。另外,我们的校本教研,是真正意义上深入教学本质的实践,而不是“外围战”。通过推动校本教研,我们的内部凝聚力增强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2004届的中考,30多人考入市重点高中,便是最好的见证。今年的初三有望有新的突破。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形成合力,我们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笔:显而易见,我们是在不断地开创新局面。但要实现办学目标,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您觉得在哪些方面我们还有待于填补、加强或改进?
常:老师对教育本质的探讨过少,对课程理解的精度不够,对教育规律的把握不全面,成了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这也是我们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寒假培训中,我们对德育、减负与二期课改问题的研讨,目的就是要引起老师们的思考。要实现学校的跨越,核心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打个形象的比方,泥水匠与建筑师,前者是粗放型的手工技术与操作,后者是智慧型的思维加工与提升;厨师与营养师,前者往往只注重好看与可口,但不能保证营养的搭配是否合理,后者则可通过营养搭配达到人的均衡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我们的老师成为“建筑师”与“营养师”。
笔:我们相信,在校长室与全体教师的努力下,一定能突破这个“瓶颈”获得更大的发展。在寒假的培训中,您提出的“全员德育”与杨浦高级中学的“厚德”理念不谋而合,从管理层面上说是否带有杨高的某种“情节”?在加强与杨高的进一步交流方面,您有何打算?
常:二者是有差异的,主要是两个学校的德育基础不同,“厚”字体现了杨高所具备的深邃的德育底蕴,他们要做的是如何继续保持德育的先进性。我们目前主要是让全体教师对德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与细致入微的关怀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感染的效果,夯实道德基础。
笔:对德育的理解,以往有很多老师认为是政教处或班主任的事,我想,“全员德育”的提出,将有助于全体教师摆脱“德育看客”的心理而投入到德育建设之中。杨高丰富的资源,给杨初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在优势资源包括德育的获取上,您准备怎样深化?
常:其实,杨高的资源我们一直在用。德育不是说教,它是一种触及人们心灵的内在感化,在杨高,这种感化首先体现在领导身上。校领导的行为表现、工作作风以及精神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每一位教师与学生。我与束校长通过在杨高的工作,正不断地把那里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带入杨初,希望能让教师与学生明白,校长室和党支部是一心一意地想把学校办好。另外,还要通过聘请杨高的老师深入课堂、开设讲座、师徒结对以及我们的老师深入杨高等方式,接受杨高“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师风的熏陶,锤炼一支德育水平高、德育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笔:为了杨初的发展,您和俞书记、束校长三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可以说,领导班子是“发动机”,但要真正驱动学校这辆大车全速前进,还需要通过教师这根“动力传输轴”。在调动教师积极性方面,您的侧重点在哪?
常:让老师感到在杨初事业上有发展、有奔头;工作上很愉悦、很开心;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奖金收入不断提升。
“思路泉涌”——专家
笔:从“专家”方面来说,您身兼行政数职,工作忙,头绪多,但我发现这似乎丝毫不影响您的学术钻研。2004年,您主编或参编出版的书就有四本,大家每天只有同样的24个小时,您是如何保持这种 “高产”的创作思源?
常:我案头的工作确实很多,我首先做的是给它们分类,分出轻重缓急,理出工作思路,在着手解决其中的一件事时,决不去想第二件事,完成一件少一件。
笔:您采用“化整为零,各个攻克”的方式。
常:是的。放到学术研究上来说,分类整理也是一项基础工作与能力。其次,不要给自己施加没必要的压力。一大堆事放到一起考虑,一会儿担心这件没做好,一会儿念叨那一件没完成,甚至会弄得你连觉也睡不好,那只是自寻烦恼。分开处理很管用,能化解很多压力。我每天都要花上一段时间看书,这些时间从何而来?一项工作有时候要花费好长一段时间,在人困马乏之时,用凉水洗把脸,翻开书本看上一会儿,权当“中场”休息,之后再接着工作。
笔:见缝插针,把读书时间“焊接”在工作交替的缝隙里,从而保持着“源头活水”般的创作力。
常:是的。
笔:您的这种状态是我们自身所希望达到的,您的这种境界也是我们所希望拥有的,给我们一些建议吧,也好让我们都能向“专家”靠拢。
常:从想写点东西到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需要一个积累过程,前后我花了七年功夫,写了很多很多。
笔:七年磨一剑啊!
常:当时我始终坚信一条:别人能写,我自己也一定行。也正是自以为行,所以在每次投稿未被录用时,我都把文稿收集起来,倒是保存了一大堆。后来我发现,专家的引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很多东西,你写了,我也写了,并非内容不生动具体,案例不真实可靠,但为什么就是发表不了呢?一言以敝之:缺乏理论支撑。对于专家而言,他们的优势是理论功底非常深厚,不足则是缺乏生动的一线素材。在交流中,他们会告诉你,某个例子或现象符合或违背某条教育规律,某种表述具备或缺乏某种深度等等。对你是提升高度,对他则丰富事例,双方各有收获,是种“双赢”。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不遗力地请专家、教研员来校指导,寻求各种机会送老师出去培训、听报告、听讲座的原因。
笔: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机会在更广阔的领域去开拓视野。
常:肯定会有的。另外呢,多动手至关重要。同一个材料,让我们的老师上课讲,他们能讲得绘声绘色,很精彩;但让著于笔端,恐怕情况就完全两样了。关键是老师们还没有完全明白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这是值得反思的。我们要求老师写教育小论文、教学反思、教育心得等,考虑的就是给老师们创设一个把“说”与“写”合二为一的平台,我们要慢慢地增加这个“作业”量。
“孜孜不倦”——教师
笔:这是个好事,尤其对于我来说,就用不着发愁《杨树》报纸和杂志的稿件问题了。我相信,您作为一名专家,作为一个资源库,我们会在很多方面受益的。七年的磨砺,您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专家教师,从教师层面上说,您依然从事着一线的教学。在采访您之前,我专程到杨高访谈了您的学生,从他们交谈中,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风趣幽默”、“知识渊博”、“随和”、“钻研”、“课堂活跃”、“深入浅出”、“论坛”以及“龙哥”等。评价很高,同时也从各方面反映了您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您能否通过一定的途径把自己的这种魅力辐射给杨初的教师?
常:每个人的教学风格都是通过自身辛苦的积淀形成的。在杨高,我每周三节课,但每节课我都要花上近十个小时的备课时间。你前面讲到的“论坛”,是我开设的一个新教材网上讨论平台。每节课前,我都会把所收集到的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辅导材料、多媒体动画、探究性学习的话题等公布上去与大家互动。
笔:这些互动在课外进行吗?
常:是的,我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带回家思考并在论坛交流。其次,我汇总现在网络上所有关于这节课的多媒体课件,再整理成一个新教材的课件库,以提供给老师不同风格的课件选择。
笔:您费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工作。后来我问您的学生“假如你们以后也成为老师,常老师身上的哪些优点能给你们以帮助?”有学生说希望能有您一样的“钻研”,有学生说希望能有您一样的“突发性机敏与应变能力”,有的学生说希望能有您的“学识”等等。一名教师如能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一生,那是非常幸福和值得安慰的,我想,这就是人格魅力。不知您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若干年后当我们这些曾在您领导下工作过的老师,在回忆工作往事时,也会像学生爱戴老师一样,说“某年月某阶段,常生龙校长对我帮助很大,我一辈子感激他”?
常:你把我抬得太高了(会心地笑)!工作以后,我遇到了两位好老师,他们对我帮助很大,我也一直很敬重和感激他们。我刚参加工作时,淮北市的物理教研员,一个上海老知青,在听了我的第一次课后,常常骑一辆自行车,走很远,来到我所在的学校,无私地给我指点。还给我创设各种展示与提高的机会以及带我出去听报告等。后来,我又每年自费参加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接触到了很多的专家和学者,他们的谦逊、真诚、严谨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逐渐走向成熟。到了上海后,杨浦区物理教研员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从他们身上我充实了很多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他们无私的品格对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我对同事、对学生都很坦诚,也正在努力为我们的老师与学生创设良好的工作与学习环境,希望能真正对他们有所帮助。
笔:能遇到像您这样的领导是种荣幸。但不管怎样,学校是铁打的营盘,领导与教师是流水的兵,请您给杨初现在或以后进来的教师提些建议吧!
常:希望老师能坦诚地对待我们的学校和工作,真心地对待每一个人,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凝聚成一种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笔:您又像一位企业的CEO,紧跟时代气息,博弈“商机”无限。愿杨初能够成为一流企业般的高起点、高文化、高素质的现代化学校!最后,再次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