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碎语(六)

(2009-04-27 11:05:44)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教学任务

和谐教育

愚蠢教育

预设生成

语文教师

教育

分类: 教育漫谈

最近在看闫学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教师》这本书。虽然已经写了一篇读后感,但还有不少点滴的感受,就再来几片碎语吧。

26.课堂教学的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课堂教学有两项教育任务,一是传授一定的知识,二是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教学的范围去阅读、研究和思考。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这项任务做的是非常好的,很多时候,这也成了教学唯一的任务了。对于第二项任务,这项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任务,我们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纪伯伦在谈到教师的教学时说:“倘若他真有智慧,他不会令你踏进他的智慧之堂,而是领你去你自己心智的门口。”课堂不仅仅是教师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将孩子们引向通往他们的智慧之堂的门口。教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往往会导致学生不主动思考,教师的优势如果不好好运用,可能就会变成学生学习的障碍。怎样将自身的优势转变成照亮学生前方道路的火光,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

27.和谐的教育

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把人的活动的两项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

和谐教育的思想,应该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一大贡献。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使得他与别人不同。每个人都有智能发展上的优势和弱项,在教育孩子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他感受到某些方面他具有发展的优势,可能成为一个卓越的人。

我们现在的教育,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以考试成绩的成败论英雄。在教育的过程中,关注的是知识的记忆和解题的技巧,既没有很好地给学生提供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途径,又没有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给孩子们的发展鼓足风帆。这样的教育,和和谐教育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苏霍姆林斯基说:“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

28.愚蠢的教育

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刹那,一直要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样细致的工作中,还有什么能比这么干更为愚蠢的呢。教师对工作抱着这样的目的,简直就是要榨干儿童全部的精力。

听听苏霍姆林斯基这振聋发聩的声音吧。我们反对那些不负责任的、松松垮垮的课堂,但如果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天下来学生能吃得消吗?

中国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法,叫“计白当黑”,在一张宣纸的一角上,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副画来,在其空白处盖上一个印章,或者题上一句话、一首诗,整张宣纸虽然仍有不少的空白,但整个画面一下子就有了动感,整体也丰满了起来。这样的技法用在教学中也是很合适的。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的思维“喘息”的时间。张弛有度,才能让学生学的开心,学有信心。

29.预设与变化

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料,而是有血有肉、有敏感而娇嫩的心灵的儿童。

最近几年内,预设和生成的问题,成为教师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其实这个问题在几十年之前苏霍姆林斯基就有了非常清楚的阐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预先规定好课上的一切细节,而在于巧妙地,对学生来说是不知不觉地根据情况作出变化。

想起了郑桂华的语文课,她的课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变化,在前面的读书评论中,我曾经就此事谈过感受。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灵活自如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随时的、自然的适应学生的学习现状的基础,就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教学目标的清晰把握。课堂的生成,是靠教师的学科底蕴来支撑的。

30.做一个语文教师

每个教师不管他教哪门课,都应当是一个语文教师。

当我们很有必要使事物、现象和概念在教师的语言里找到鲜明的、能够为儿童所理解的语言外壳的时候,我们却在无数次的复习上浪费了多少时间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言是最重要的教育工具,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要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要发展孩子们的各种能力,教师如果没有高超的语文素养,是很难想象的。

苏霍姆林斯基把一个人的语言修养看做是其精神修养的一面镜子。听一个人说话,读一个人的文章,我们就可以对这个人得出一个大概的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