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努力去做这样的教师

(2009-04-26 10:49:33)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怎样做教师

教育

分类: 读书评论

——读闫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有感

努力去做这样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是世界教育史上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当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感到困惑、没有方向的时候,不妨去找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你总能够从他那里得到很多启示,甚至会发现你的那些困惑他早就有了解决之策。杭州拱墅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闫学,在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教师的过程中,对此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她的这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是从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理论的一种诠释,因为结合了自身的教育和教学,因为结合了我们今天面临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所以非常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闫学说她自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总会被文字中所浸的悲悯和善意而深深打动,我读她的文字,也时常被她的优美语言、人文情怀、智慧的思想所打动。闫学通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告诉读者,应该努力去做这样的教师:

1.让孩子喜欢你的学科

作为一个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的。但希望和事实之间的落差通常非常大。有一些学生似乎对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感兴趣,什么知识都不能引起他的关注;也有的学生,虽然门门功课优秀,但依然没有自己喜爱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那些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这样的学生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一样让人担心。他认为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就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获得优秀成绩而不安。这样的学生会在自己喜爱的学科领域内,感受脑力劳动的欢乐,这种快乐将伴随着他们走出校门,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岁月里始终保持这种寻求知识的渴望,他相信自己在这一领域内可以取得成功,这对他的人生道路将是一个强大的良性刺激。

想起了前些年的一件事情。我的孩子在读初中的时候,迷上了四驱车。有一次买了几辆四驱车的组件和一些配件,在家里组装、调试,夜里我和爱人都已经休息了,他还在那里忙着装配,一直搞到后半夜,而且精神亢奋,一点也不觉得疲劳。这就是兴趣的力量。现在我们常说孩子的负担重,负担重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对所学的课程没有兴趣,不喜欢,但因为要考试、要升学又不能不学,这样的学习本身就成了一种负担。但学生喜欢一门学科的时候,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理解学科知识,这种情况下的学习,通常不会有负担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学科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教师应该将各种各样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让学生去尝试,努力去寻找那个未被发现的领域,坚信可以找到它;然后浇灌这一丝萌芽,使之长大;鼓舞这一星火苗,让他猛烈的燃烧。这就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2.让善良在童年扎根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培养孩子具有善良的心灵是一条一贯到底红线。不论是对难教孩子的教育,还是师生关系的构建,和谐教育,乃至爱情教育,无不以善良为底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善良情感应该在童年时期培养出来,否则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了。这是因为在心灵中确定真正人性的东西,与孩子们认识最初的最重要的真理和体验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闫学在书中提到了托尔斯泰那篇短小而隽永的童话——《老爷爷和小孙子》:一对夫妇虐待自己年迈的父亲,不让他与他们一起吃饭,也不给他吃饱。当老人把盛饭的碗不小心打碎之后,儿子、儿媳就给他准备了一只木钵,让他以后用这只木钵吃饭。有一天,这对夫妇看到自己的小儿子也在做一只木钵,非常奇怪,儿子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他要用这只木钵将来给他们盛饭吃。

教育就是埋下种子。你要看到玫瑰就必须种下玫瑰,你若种下荆棘就必然生出荆棘。当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看重的东西很多,比如说生存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等,这些都没错,可是人的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善良的心灵,却很少有人提及。假如一个人没有善良的心地,甚至善良成为被嘲弄的对象,那些我们提倡的个性、竞争、交往,乃至整个生存环境,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3.用劳动来发展学生的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在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个叫别特里克的孩子,头脑迟钝,作业完成的非常粗糙,经常出错。在劳动课教师的帮助下,别特里克开始使用精细的手工工具学习加工塑料、木料和软质金属。这样的劳动教育持续到六年级,别特里克的作业变得既工整又漂亮了。这其中,劳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手在得到锻炼的同时,大脑中那些沉睡的区域也在被唤醒。

我想起了自己,从小就开始跟着父亲干活,砌墙、修建沼气池、设计模具用水泥做房屋的窗户、以及各种农活……现在在家里,也准备了铁锤、牙钳、扳手、螺丝刀组合工具,遇到水电方面的小问题,自己动手就解决了。这样的动手实践,或许就唤醒了大脑中那些原本沉睡的区域,我能评上特级教师,劳动在其中也是有贡献的吧。

闫学在书中的一个观点我也是非常赞同的:没有劳动的亲身体验不但会助长不劳而获的思想,更会使人淡漠、轻视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就是不尊重人,而崇拜、向往不劳而获则往往成为一个人坠入深渊的罪恶根源。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告诉我们:犹如犁铧天天耕地会脱锈而光洁入镜,人的心灵也会由于劳动,克服困难,勇敢地对待失败,不为成绩所迷惑而闪闪发光。劳动关乎心灵。劳动培育了人的闪光、坚韧与勇敢的心灵。

4.让课堂触及理智和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这一重要品质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真正具有这种宝贵品质的教师,他的讲课就像在跟学生进行议论。他不是拿真理来进行说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谈心:他向学生提出问题,吸引他们一起进行思考。”课堂上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因为只有心灵方能抵达心灵。教师和学生必须建立起丰富的精神交往,在思想上、智力上培养共同的兴趣,孩子才会乐意学习知识。

我们非常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在这样的模式下,老师是高高在上的,学生只能是被迫接受者。所谓心灵的接触,要求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心灵的平等,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给予的知识,是在心灵互相沟通的状态下,而不是“毫无热情的将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怎样才能做到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只有精通教材,上课的时候才会关注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关注到学生细微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做出改变。如果教师自己对教材都不够熟悉,严格按照自己备课时预设的程序实施教学,那么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心中就只有教学内容,而没有学生,这样的教学是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的。做到精通所任教学科的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书,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闫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