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plong
ppl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637
  • 关注人气:4,9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在校长

(2009-02-18 11:25:26)
标签:

校长

课程领导力

教学有效性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开学一个多星期,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毕业班的教学调研上,走访了多所学校,深入班级听了不少课。从我听到的这些课看,大部分教师都在进行试卷讲评,从某一道试题开始,按照题序一道一道地讲下去。

我曾经在多个场合表明这样的态度:坚决反对按照题序逐题讲解的试卷讲评课,并对本学期如何进行复习教学,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少建议。但为什么在这些学校中,老师们还是按照这样传统的方式有板有眼地组织教学呢?我想不外乎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某些学校的领导根本就没有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当回事。我们有个别的校长,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很多业务性的会议都不屑一顾,让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长或者教导主任参加会议。这些人回去之后因为没有决策权,或者感觉到校长的心思不在这上面,也就不再回报会议的精神。造成会议布置一套,学校里面还是原来的一套。

第二,一些学校的领导感到这些建议是正确的,但自己已经认同了教师们普遍的做法,认为改变教师的习惯是不可能的,因此回去之后依然按兵不动。我在和一些学校的领导进行交谈的时候,他们就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领导自己已经“认命”了,学校的教学面貌要想有所变化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第三,一些校长对这些建议比较赞同,回去之后也将会议的精神在行政会议上进行了传达,甚至在全校教师的大会上进行了传达。做完了这一步,校长就认为自己的工作到位了,接下去就是教师如何去操作的问题。每一个都是有惰性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每个教师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习惯,按照原有的习惯开展教学显然要容易的多,而改变这些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学校领导的循循善诱,需要在提出要求之后给予具体的指导,绝对不是在一次会议上呼吁一下就能解决问题的。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校长,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其一是课程建设能力,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学校课程的特色化、课程方案的系统化等;其二是课程实施能力,包括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课程内容的精细化、教学流程的思维化,作业训练的操作化等;其三是课程评价能力,要基于课程标准开展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标,要关注评价的多元化等。在这三个要素中,核心的要素显然是课程实施,也就是课堂教学。

要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需要校长对本校教师的教学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力。包括:教师对国家课程的理解力、忠诚度和执行力;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学生对课程的需要度与满足度;学校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等。这些判断力来自何处?来自校长平时对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学习,来自校长不断改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决心,来自校长深入教学一线的听课评课,来自校长对课改精神和改革方向的准确把握,来自校长对学生学习的真切关爱……在多所学校中,这种极为低效的试卷讲评课能够堂而皇之地在校长的眼皮地下存在,说明校长缺乏基本的判断力。

有一些校长,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抓小放大,或者说不知何为大小,将学校的教学问题交由分管校长去做,自己不能沉到教学一线,这实际上就是放弃了对课程的领导。作为一个校长,领导的核心是什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只有深入教学第一线,切实把握学校教学的整体脉搏,校长才能了解学校的教师现在处在什么地方,才知道该如何设计一条路径,带领教师从现在所在的位置走往预期的方向。

提高教学有效性,看上去是针对教师的要求,其实不然,校长的作用至关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