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作的几点建议
(2009-01-14 13:55:07)
标签:
期末工作质量监测寒假生活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教学质量监测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校排队,而是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一学期的学科教学状况,获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制定改进的措施,努力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校长要善于利用监测数据背后的激励功能,特别是监测结果不是很理想的学校,要注意不把压力转嫁在教师的身上和学生的身上。初中学段本学期进行了两次质量监测,从测试的结果看,学生和学校的进步是明显的,校长要对此给予充分的肯定;高中是第一次监测,从监测的情况看,有非常可喜的现象,也有值得注意的问题,校长在分析的时候要一分为二。
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为本次质量监测的数据分析做了大量的工作,增加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分析报表。比如说初中的学科考试双向细目表,以及和该表对应的全区监测数据、本校监测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学校的某一学科,在哪些教学内容上在区里是有优势的,那些内容的教学还存在问题。高中也增加了不少分析的量表。对这些数据的认真研究是很重要的,希望学校加强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最好能够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班级,从中比较不同的教师在讲授同一教学内容上的教学差异,通过教研活动的形式让老师学习他人的经验,获得专业水平的提升。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规定了每个学生在初中应该达到的底线学习要求。初中的教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合格率,也就是经过初中学段的学习,有多少人达到了课程标准的底线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从政府履职的角度看,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达到底线要求,这样才算完成任务,才能切实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所以初中的校长,要认真对待合格率的问题,切实做好托底工作。
第二,合理规划下阶段工作
首先是找准问题,寻找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建议从五个教学基本环节的落实上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排查。从备课的角度看,还有一些教师仍然对新课程的要求不清楚,在课堂教学中超出明显教学要求的现象经常出现,很多学生的负担过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从上课的角度看,有的教师不能准确把握重点、切实突破难点,有的教师讲学科教学变成了习题教学,有的教师在毕业班复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每周一套试卷,2节课测试,4节课讲评,没有专题,缺乏系统性和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辅导的环节看,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辅导比较少,面向全班的目标不明确的大面积加课的情况比较多;从作业的情况下,布置的环节常常讲练分离,布置之后可能不予批改,讲评的时候往往不能同步跟进;从评价的角度看,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对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关注不够。存在问题的地方,也就是学校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切入点,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减负增效就有了希望。在本次的监测中,有一批学校进步明显,就是因为他们找准了方向。
其次是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给毕业班的学生减轻学习的负担。学习是一个苦差事,想通过走捷径企图获得成功的人绝大部分注定会失败。但这样说并不等于孩子的学习就注定要苦上加苦。不合理的课业负担、没有必要的心理负担,要设法给孩子们解除,让他们能够心情愉快地、自觉自愿地进行学习,而不是在外界迫使下。要做到这一点,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研究、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第三,合理安排寒假生活
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过一个安全、愉快、祥和的寒假,是政府对各个学校的要求。从学校的层面看,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不要组织大面积的补课活动,特别是不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进行收费行为的补课活动。教育局最近下发的“关于做好2009年虹口区中小学生寒假工作的通知”(虹教[2009]2号)中已经对此有了具体的要求,请各个学校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学习的成绩,靠的是一个学期的持续努力,不是假期一两天的补习能够完成的。何况到了假期,很多孩子身心放松,缺乏学习的动力,这样的补课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适量布置寒假作业。让学生在寒假期间,能够有一定的时间温习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但要注意作业要适量,不能让孩子在假期中和平时上课一样忙。校长要和教师提出要求,明确为什么要布置作业,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学生下学期开学之际,要对学生作业的情况进行批改和检查,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分析其中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时不时就会看到一些现象:每个老师在放假之际,都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学生怨声载道,到了开学的时候又不加检查和批改,几次之后学生就知道该如何应付教师了,希望这样的现象不要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