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力》听课随想(3)

(2008-12-27 14:05:42)
标签: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实录随想

重力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4.关于教学内容的取舍

上海市“二期课改”物理新教材,已经先后有了“实验本”和“试用本”两个版本。

在“实验本”中,“重力”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内容是分在两个不同的部分讲述的,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作为第一课时的内容,重心是在第二课时学习了“二力平衡条件”之后再加以介绍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编排,应该是考虑到了重心这一概念只有学了“二力平衡条件”之后,才可以通过悬挂法找重心等方法进行具体的体验。

到了“试用本”,重心的概念有回到了第一课时之中。这种回归的主要因素应该是为了重力三要素的完整性,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习完力的三要素,重力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常见的力,它的三要素有什么特点?编者期望通过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描述,使学生全面地认识重力。

从重力概念的学习来看,要真正理解重力,的确是在学习了二力平衡之后才有可能。在此之前,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回避很多问题,比如说重力的大小怎么就是弹簧秤的示数等等,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教学内容选取策略。

我们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从某一个方面上看可能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但从更大的方面或者更精细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这些知识其实还是相对孤立的。学生都具备这样的特点,就是能够在学习这些相对孤立的内容的过程中,自己逐渐建构起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对一门学科知识的整体认识。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什么样的知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联系,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朱老师既没有采用“实验本”的做法,将重心这一知识点忽略不讲,也没有采取“试用本”的结构,按照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重力的作用点这样的顺序教学,而是采用了重力的概念——重心——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这样的思路。按照蔡吟吟老师的说法,将重心这一知识点提前,当教师要求学生画出重力的时候,就知道作用点画在哪里了。我没有来得及求证朱老师,她自己这样设计的时候,是不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受到教师的教学思路的影响是很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内容的取舍并没有这种情况一定好、那种情况一定不好的说法。关键是教师自己要想明白教材为什么这么编排,如果自己进行更改的话,理由是什么?现在课堂教学常常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照本宣科,教师自己没有思考,只会比葫芦画瓢;另一种是抛弃课本,另搞一套。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5.关于月球上举重问题

教材中有这样的一幅漫画:一个力士在地球上抓举杠铃,费尽力气也抓不起来。而同一个人在月球上,用一个手就能拿起杠铃玩杂耍。

关于这一内容的教学,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出示图片)这是我国神州七号宇航员飞天时穿的航天服。它有120kg。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套衣服大约相当于你们几个人的质量。

生:(讨论之后)2人。

师:背负这样重的宇航服,行走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现在我们来看一幅画面(放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的视频),我们发现,他们还能够在月球上起跳呢。大家想一想,宇航服到了月球,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生:不会的。

那他们能够跳起来,说明重力比地球小多了。大家猜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谈论)是比值g变小造成的。

师:月球上的g之后地球上的1/6,因此在地球上重力很大的物体,到了月球上重力就会小很多。现在我们来看课本上的一幅漫画,体会g的这种变化。

随想: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比值g与星球有关,并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一关系,总体上的设计是可行的,分析的也比较到位。有两个问题应该应引起注意:

第一,教师前面介绍的是神七宇航服的质量,接下来的视频是美国登月宇航员的,这两者之间从宇航服质量的角度来看,似乎有点不够严密。美国登月的宇航员所穿的宇航服的质量也是可以查到的,就一件事情说清楚,可能效果会更好。

第二,教材上的这个漫画是否合理?到目前位置还没有人进行过实证研究。教材上所给的这幅漫画,其中隐含着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人在月球上能够使出和地球上同样的力气来。人的作用力不变,重力变小了很多,当然举重就变得轻而易举了。问题是人在月球上能和地球上使出相同的力气吗?可能能,也可能不能。如果我们不能确定,是不是最好不要在教材中出现,或者教师在讲述的时候不要过分渲染?这个问题主要是教材编写方面的,但教师也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