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力》听课随想(2)

(2008-12-24 11:34:47)
标签: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实录随想

重力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3.关于重力方向的教学

重力的方向,是《重力》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朱老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教材上没有的小实验——选一个塑料水槽,槽内装有红颜色的水。在水槽的壁上安装一个直杆,直杆上悬挂一重锤。不论水槽是水平放置还是倾斜放置,都能观察到重垂线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由此给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这个实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创新点。围绕这个实验所进行的教学,也是很有趣味的,这里选择两个片段来介绍。

片断一:翻倒的水槽

上课的时候,实验用的水槽已经放置在各个小组的课桌上了。

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讲述重力方向之前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受重心的位置。教师让学生选用身边的物品——直尺、书本等,设法用一根手指将其支撑起来平衡,支点所在的位置就是物体的重心所在。学生们一个个兴趣昂然,其中一个学生在设法支撑课本的时候,不小心书本掉了下来,一下子碰倒了放在身边的水槽。水在桌面上流淌,旁边的学生赶忙用餐巾纸擦拭桌上的水迹。

看出来教师心里有点紧张,但她不动声色,马上向把水槽碰翻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问他是否找到了课本重心的位置,是如何找到的。师生的问答,让这一尴尬的场面很快过去了。

等到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体验重垂线与水平面之间的方向关系时,教师很自然地把演示用的大水槽搬到这个小组的桌上,让该组的学生用这个大水槽来做实验。

随想:我们一直在说课堂教学要关注生成性、要有教学的机智,上述的这个片段就体现了这一点。当学生出现意外情况的时候,教师看到了当事人的“尴尬”,立即做出了回应——请这个学生回答刚才探究的问题,提醒学生老师关注的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一举措很快就让这个小组同学不安的心平静了下来,而且更加努力地来表现自己。学生开始实验之前,教师把准备在讲台上演示的大水槽搬到该小组的桌上,在讲解实验原理的同时,为学生将要开展的探究工作做好了铺垫和准备。这一切看上去都很自然,但显示出了教师平时教学中对细节的把握,对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心理准备。

市教委教研室陆伯鸿先生在点评这节课的时候说:今天这节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过程。不是所有的过程都是值得回味和放大的,要有价值,才值得回味。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结构的系统,由外部世界、内心世界、行为世界三个要素组成,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是行为的细节。学生打翻水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行为细节,虽然这个细节很小,却能折射出教学的理念和智慧。

失败的细节给人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借鉴。通过这个教学环节,上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都有了一个面对水槽翻到的意外情况的经历。但有经历不一定有经验,再上类似的课的时候,要准备好抹布,放在水槽的旁边,这样做就是经历向经验转化的过程。将一个个细节加以积累,积少成多,教学就能形成突破。

片段二:重力的方向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力是有方向的,那么重力的方向如何呢?

生:(有点困惑,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是一个物体,如果松手,它会怎样运动?

生:向下。

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由此可见,重力的方向应该向哪里?

生:向下。

师:看学习单上给出的两个物体,画出它们的重力方向。

生:(在作业单上画重力的方向。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有一些学生把重力的方向画成沿斜面向下,教师展示出来,请大家辨析)

师:究竟应该怎样向下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出示上述水槽实验,讲解并请学生观察。)

生:发现重垂线总是和水面垂直。

师:我们将这个总是垂直水平面的方向定义为“竖直方向”,显然,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

随想:上述的教学片段,说明了学生在理解重力的方向这一知识点上所存在的困难。教师设计的实验无疑是非常精彩的,但要让学生更好地突破难点,还要特别注意教学的铺垫。我认为,这一片段的教学应该包括下列层次,教学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渐展开的过程:

第一,用力拉一根轻绳,绳被拉直的时候,拉力的方向和绳在一条直线上。这是一个生活经验,学生都能够理解。

第二,将重物悬挂在绳的一端,绳被重物拉直。重力的方向和绳的方向肯定在一条直线上。将力拉绳子替代为用重物来拉,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很容易理解这一点。

第三,介绍水平面的概念。

第四,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重物悬挂的轻绳方向始终和水平面垂直。由此得出重力的方向始终和水平面垂直的结论。

第五,定义竖直方向。给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第六,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接触面这样两个不同的概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