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永恒的
(2008-12-13 16:52:58)
标签:
贝多芬《致爱丽丝》爱杂谈 |
分类: 教育故事 |
——《致爱丽丝》的另一种版本
这是山东省烟台市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心校蔡华先老师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文章,已经发表了好一段时间。我一直将他收藏在电脑的文件夹中,每读一次,都能感受到一份温暖。现将这篇文章放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大凡喜欢音乐的人,几乎没有不熟悉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丝》的。我一直以为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是一首描写爱情的钢琴曲,它应该是一首向爱人倾诉衷肠的曲子。自己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哼着它的旋律,感觉它特别的美。很多名曲欣赏手册也告诉人们,贝多芬在这首乐曲里如何通过清澈、纯朴的旋律塑造了一位纯洁可爱的少女爱丽丝的形象。
长期以来,关于钢琴小品《致爱丽丝》的创作,人们普遍都是这样认为的。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他却一直在为甜蜜的爱情而不懈地追求着。《致爱丽丝》的创作就包含了这样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
当贝多芬年近40岁时,他曾带过一个名叫特蕾泽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于是写下了一首钢琴小品送给了这位学生,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蕾泽”。后来,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了特蕾泽那里。贝多芬逝世后,在他的作品目录中也没有这个曲目,直到40年以后,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的传记,在整理特蕾泽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个手稿。但在发表这个乐谱时,却把“特蕾泽”笔误为“爱丽丝”,待要修正这一谬误的时候,人们早已接受了《致爱丽丝》这个既成故事。《致爱丽丝》便成了追求美好爱情的象征。
这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这首曲子的创作还有另一种版本。贝多芬写这首曲子的灵感来自他在一个冬天的经历,一个寒冷的圣诞之夜的经历。
一个寒冷的圣诞之夜,二十多岁的贝多芬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心,贫困、孤独的他在寒风中踽踽独行,空气中飘散着富人们餐桌上烤鹅和苹果的香味。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苦难。世界不曾给过他欢乐,但他却创造了永久的欢乐献给世界。他为这样一位有着高尚爱心的姑娘创作了《致爱丽丝》。他还曾在清澈如水的月光下,为一对相依为命的盲人兄妹创作了一曲《月光奏鸣曲》。对于苦难中的人们来说,贝多芬是一位最好的最亲密的朋友。再多的苦难,也不曾击倒过他;再多的忧伤,也挡不住他对光明的向往。他的《命运交响曲》,会带给我们永不言败的豪情,让我们学会去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致爱丽丝》、《月光奏鸣曲》,永远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抚慰,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温暖。他让幸福、让快乐、让温暖成为一串透明的珠子,连缀成项链,不经意地在我们耳边叮当作响。
尽管这首曲子创作的缘起,会有很多的解读版本,但我情愿相信这一个。爱心,才是永恒的。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火种,都可以为别人带来温暖。
即使有再多的苦难,我们也不能失去爱心。爱,永远会让我们感受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