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的价值判断

(2008-11-14 13:34:40)
标签:

三维目标

价值判断

教学规范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昨天和于漪老师讨论课堂教学问题,她谈到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文化判断力的培养。于老师举了一个事例:应邀参加一个全国性的教学展示课,个别老师巡回“演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表现的比较好的时候,老师就是用一些流行的语言和夸张的姿势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比如说“哇塞,你说的好好哟”之类的语言。于老师认为,现在流行的一些话语,本身就在不断侵占着语文教学的阵地,妨碍学生对规范语言的掌握,教师这样做,实际上就是一种缺乏文化判断力的表现。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决不能采用“媚俗”的方式,要通过学科自身特有的魅力来吸引和感染学生。当时听课的时候,于老师的身边还有一些研究生,于老师让他们评价所听的课,他们都认为教学很精彩。这更让于老师感到忧心忡忡。

这段话我不是第一次听于老师讲,但每一次听下来都会有新的触动和感悟。在和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想到了最近听过的几节课中两个典型的事例:

事例一:“我完了”

一位老师上《电流表》,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在物理课堂上正式学习电流表。为了让孩子们理解电流表的使用,老师想了很多办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电流表使用应该注意的问题,促进孩子们的理解。

为了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电流表的使用规程,老师制作了精美的PPT,每给出一个电路,都会有一个使用方式的判断,当学生的判断出现错误的时候,PPT就会显示出一个夸张性的动画和一句话——“我完了”,让孩子们很感兴趣。随着电路方式的不断改变,“我完了”也随之不断出现,这句话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们亲自动手实验进行体会等环节之后,教师给出了几个有错误的电路图,让学生分析和判断会出现什么现象。其中的一个电路是将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的两端。老师问学生:“这个电路有问题吗?”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有问题,电流表直接接在了电源的两端”老师接着问:“电流表会怎样?”学生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想了一下子说:“我完了。”这句话引起了同学们善于的笑声。

学生回答“我完了”的背后,隐含了教师的价值判断。教师关注的是这句话引发的课堂气氛,但却忽视了物理规范性语言的表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第一次学习的概念有问题、语言表述不规范,但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要想在后面改正过来相当困难。引发趣味和学科规范相比较,后者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前者。实际上这位教师的功底还是很深的,他的电流表功能的教学本身已经吸引住了学生,再在其中增加“我完了”这个动画式的语言是一种典型的画蛇添足,并且还给学生的规范表述带来了障碍。

事例二:“倒过来看”

教材配套练习上有一个习题,说有一个盗车贼盗走了一辆汽车,警察接到报警后开车去追赶。在这个情景下,给出了两幅照片,让学生通过被盗测量和警车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关系,判断警车能否追上盗车贼。

老师在讲述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看左边的图片,观察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再看右边的图片,发现两车的位置关系和左边的相比,距离变得近了,由此得出结论:警车能够追上盗车贼。

这件事情到此为止已经非常好了,但老师还觉得意犹未尽,跟着又出来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从右向左看,警车还能追上盗车贼吗?”根据运动的可逆性,反过来看的时候,两车之间的距离显然是在增大,当然就追不上了。

现在的问题是:能这样问吗?我们现在一直在强调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其实这个试题本身就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从物理知识的角度看,孩子们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说明他们对机械运动、相对运动的知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本身还隐含这正义一定战胜邪恶这样的一种价值判断。价值观的培养不能通过“贴标签”的方式进行,而是内隐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作业训练之中的,随便地改变试题的情景,可能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不产生影响,但有可能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带来很大的混乱。教师自己要想明白,要理解教学内容的功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让学生学的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