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印象(之四)
(2008-11-06 11:54:22)
标签:
小学课堂小组分工信息收集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探究的过程,涉及到多个要素,比如小组的组成与分工,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活动的设计与步骤等等。把握好这些要素,将很好地提升探究课的质量。
8.小组分工
在一所学校听课,教学主要任务是对一个实践活动安全方案的再设计。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外出考察的教育实践活动时,特别让孩子们自己罗列了外出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并归纳成几条注意事项,规范同学们的考察实践活动。经过了实际的考察活动之后,大家对这些注意事项有什么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这成了本次课的中心议题。
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一个介绍小组分工的的环节,小组同学介绍自己的分工情况,每个小组都有这样的说法:×××和×××负责思考,×××负责记录,×××负责发言,×××负责小组的组织(组长)……。看来教师肯定为此做过一定的布置。
关于小组分工,我想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第一,为什么要分组?
当一个人没有办法单独完成一项事情的时候,需要通过分组的方式,每个人承担其中的部分工作,这些工作的“集合”就是整个探究任务。没有办法完成一项事情,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这件事情一个人没有办法做,需要两个以上的人的合作才能完成。比如说丈量土地,就需要两个人配合来拉卷尺。同时测量两个量的方位的时候,通常一个人也难以完成。二是这件事情一个人虽然可以做,但在规定的时间内肯定完不成,需要将这件事情分解成几个部分,大家分头去做。
在这次的大奖赛中我们看到的小组分组的方式,基本上都是根据人数来划分的,较少有根据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小组的组成和规模。
第二,小组成员做什么?
建立起来的学习小组,每个人都要进行思考,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大家承担的思考任务是一样的,不会出现个别人思考,其他人不需要思考这样的荒唐说法。只是在具体实践的某些环节上,因为任务的分配不同,每个人需要做不同的事情。
第三,小组分工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因为每一个小组成员承担的探究任务不同,每个人熟悉的都是整个探究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小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分享各自探究的成果、心得,从中使每一个成员都能从全局上把握探究的进程,从而集思广益,共同研究下一步如何推进探究活动的深入。
在研究风铃怎样叮当响的过程中,孩子们有的用铃当、有的用纸盒、有的用铝管、有的用易拉罐、有的用铁钉、有的用钥匙……大家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风铃。什么样的材料能够产生清脆悦耳的声音呢?老师发出了倡议,让选用材料相同的同学重新组合在一起,分享大家的智慧,比比看谁的创意好。
在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制作方式之后,即时进行的小组重组,体现了探究实践活动中“分类”的思想。这种小组划分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实践,而在于交流。先是共同想法的同学之间的相互欣赏,然后是不同想法同学之间的观点碰撞,其中有比较、有借鉴,有反思、有感悟。这是值得提倡的一种交流方式。
9.信息收集与整理
一节课上,老师引导孩子们设计学校消防安全演习的方案。经过讨论,大家意识到有两件主要的事情要做:一是设计好逃生路线图;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各个小组认领了要做的事情之后,教师让孩子们开始活动,并告诉同学们:选择设计逃生路线图的小组,可以到教学楼里实地考察一番。
听到这个消息,有一些选择宣传的同学也想出去一趟,当听到老师说“你们不用出去”的时候,从表情上看显得很后悔,看样子是选错了小组。
负责设计宣传方案的同学们冥思苦想,想出了几条要做的事情,写到了作业单上;这个时候外出的孩子们也回来了,他们拿笔在教学楼的示意图上画了一条曲线,完成了任务。
设计方案,就这样随意想一想,交流一下就算完成了?我觉得不应该这样简单。不论是宣传方案还是绘制逃生路线图,除了让孩子们苦思冥想之外,还应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其他不同类型单位设计的方案,让学生从他人的方案中获得一些启发,也就是有一个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的过程。
老师提供的教学楼示意图,其实已经非常清楚地给出了各个教室的位置,在让学生亲自去跑一趟,不可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这样的活动设计意义并不是特别的大。等到孩子们方案设计好了,要看看这个方案是否可行的时候,在让孩子们亲自跑一下,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孩子为什么都希望出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探究实践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大体要经历收集信息、提炼信息、整理和加工信息等几个环节,教师要创造教学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在课堂上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多样化的信息资源,而不仅仅是凭空想象。
一个学习小组调查人们对世博会的态度。共有151接受调查,其中有150人对上海世博会持肯定的态度,有1人持反对的态度。老师在作业单上设计了两栏问题:调查成功的有多少人,失败的有多少人?
孩子们在回答的时候说:调查成功150人,失败1人。
调查成功指的是什么?151人接受调查,都是成功的,孩子们邀请调查的人数可能远远不止151个。这里孩子们混淆了是否接受调查(成功与否)与对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是否满意(肯定与否定)这样两个概念,老师也没有及时发现问题,这是很不应该的。
从孩子们统计上来的数据看,失败的有多少人这个数据孩子们是回答不上来的,因为当时就没有进行统计。这个案例提醒我们,教师在设计作业单的时候,要对学生的探究情况有所了解,不能误导孩子的探究学习。给孩子一种错误的学习经历比不教更加麻烦,因为一旦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想再扭转就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