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学

(2008-11-02 11:04:14)
标签:

教育心理

习得无助

破窗效应

虚假一致

教育

分类: 读书评论

——读唐全腾《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有感

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学

 

每一个持有资格证书的教师,都学习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但是很多人只是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学完之后就结束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很少想到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去帮助自己分析、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问题。在台湾教授国中理化科目的唐全腾老师,非常留意对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的观察,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原理,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并通过《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呈现给读者。我读了此书,深受启发。

    1.学习中的心理学

真正的学习活动,一定伴随着心理活动,或者说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体验。掌握一点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里举两个例子:

·短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信息量在“5±2”左右。如果在短时间内给出的信息太多,则相当一部分信息就会“外溢”,不能被接受。这样的一种心理机制告诉我们:第一,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信息不能过多;第二,如果信息过多,就要设法进行组块,从而方便记忆。

比如说“着”字,笔划共11划。像这样笔划比较多的一类字,孩子们刚开始学写的时候,往往是比较吃力的,因为信息点太多,孩子不易记住。大多数老师采取的办法是让孩子们反复书写,通过反复的强化来增进记忆。特级教师薛瑞萍让孩子们观察笔划比较多的字的结构特点,并和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建立联系。关于“着”,孩子们编出了这样的口诀:“上边的羊尾往左甩,下面的眼睛看过来”,这样一来,孩子们在认写“着”的时候,就从原本需要记忆的11个信息点减少为2个信息点,信息点少了,记忆起来当然方便多了。

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节课能够讲解几十道选择题,看上去讲解的速度很快,但信息点过多,学生根本不可能记住。教师还常常责怪孩子们,说已经讲过的内容,为什么还是不会,其实是教师自己不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

·习得无助

“习得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小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惊惶逃窜,但因为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之后,狗逐渐地不再躲避,趴下来静静地接受电击。到最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趴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无助。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习得无助”就是个体认知到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困难,对目前的环境变化无法控制,或者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测时,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个体将会丧失斗志,进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具有“习得无助”特征的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会感到“习得无助”的人绝对不是只有学生,当教师不断地重复教学动作,却怎么教都教不会的时候,教师也是会有“习得无助”的感觉的。

“习得无助”它必须是当事人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内在的因素时才会发生。比如说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学好某一课程的能力,他就会产生这种感觉;比如说教师认为自己不会教,自己没有办法改变学生,久而久之也会有“习得无助”的感觉。

塞利格曼还做了一个实验,如果先让小狗有逃离笼子的经验,再去做电击实验,小狗挣扎的时间更久,到处寻找可能逃脱笼子的方法。这个实验给了我们一个很积极地想法:如果我们让孩子不断地、成功地解决一些小难题、小挫折,这些小小的成功经验将大大地帮助孩子们日后面对困境的坚强心态。有很多的事情,尽管家长、教师做的比孩子要好,但一定不要越俎代庖,要给孩子亲身实践和尝试的机会,没有这些小的成功的学习,孩子是做不了大事情的。

2.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班风和校风的形成。班级是由一个个的学生组成的,有学生的地方,就有心理学。

·破窗效应

在一幢建筑物里,若有一扇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却没有人去做任何的处置,很快就会再破第二块、第三块。当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整个破坏的速度更会呈倍速上升。这一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破窗效应”。心理学家关注的是玻璃破坏到多少块的时候,破坏的速度明显提升。事情会变好或变坏,往往只是一个关键点的突破而已,“坏”同学多到一定的数量,全班就会快速沦陷;好同学增加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全班也会快速地步上正规。

很多班主任感叹说以前的学生好带,现在的学生不好带。这个现象其实也可以用破窗效应来加以解释。在以前,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诱惑比较少,想读书的同学在班级里占多数。当老师把注意力放在想读书的这些学生身上的时候,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多数学生的身上,这种关注促进了正向的破窗效应的形成,班级里那些不想读书的孩子也给带了起来。而现在,家庭和社会给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社会上方方面面的诱惑又是如此之多,使得很多学生内心里并不想读书。当班主任还是用老方法将注意力放在内心里想读书的人身上的时候,关注的自然是少数人。这种关注还有可能导致负向的破窗效应的形成,致使更多的人不想学习。若出现了这种情况,带班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

·自我实现预言

个人对他人所形成的想法,会影响他人的行为,最后导致他人的表现符合一开始预期的态度和行为,就好像印证了原先的语言一样。这样的现象称之为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所做的实验(又叫罗森塔尔效应)就是自我实现预言的一个典型实例。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实现预言的现象比比皆是。

很多班主任在接手新的学生起,就开始想方设法了解孩子们以前的各种表现,然后在脑海中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当然,最终能够记住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特别优秀的;一类是问题很多的。在接下来的教育中,班主任对这两类人的所采取的态度和教育的策略是大不相同的,他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班主任对自己的看法,然后必然是优秀的更加优秀,有问题的继续有问题。

教学的安排也有这样的现象。有很多高中学校,将三年的学习任务压缩到两年完成,用一年的时间来复习迎考。这其中就包含了这样的逻辑:学生是不会去主动复习的,所以才需要学校和教师帮助他们。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认定学生不会主动读书,当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和学校对他的期望之后,也就会渐渐表现出被动的读书习惯,于是教师只好不断地、威胁利用地用尽各种手段来让学生愿意读书。为什么不假定孩子们会主动读书呢?

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学生生活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之中,也隐含着许多心理学的原理。

·自我评价维护理论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明明自己做了一件不错的事情,但是同事却硬是不把它当作一回事,搞得自己那种“成就感”莫可奈何地消失。其实,这并不是同事不看重这件事情,而是他们维护自尊的一种表现。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多数人在看他人的成就时,心理所关注的是这份成就是否会威胁到我的存在。如果和自己没有关系,那他就会赞赏、甚至帮着宣传他人的成就,比如说大家对“神七”的赞赏和评论;如果威胁到了自己,那就会漠视他人的成就。泰舍(Tesser)在1988年提出“自我评价维护理论”,对此有过详细的分析。

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比较愿意肯定那些“已经被别人肯定过的人”的成就,例如职位高的人、学历高的人、得过奖的人、上过电视的人……,这些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具有公信力的检定,所以肯定他的成就对自己就比较安全。这个现象的背后反映了对自己没有信心,因为没有信心,所以才要等到别人说了之后,再跟着附和。这个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人际之间是互动的,只有懂得去肯定他人,才有机会得到他人的肯定。

·虚假的一致

人们总是会把自己的行为想成是典型的行为,认为自己既然这么做了,别人也应该都会这么做才对。这种把自己的行为夸大为所有人的普遍行为的现象,就称为“虚假的一致”。

当一个人A)讨厌另一个人(B的时候,他会利用聊天等机会,向他人C表达自己对B的厌恶。C是否也厌恶B呢?A其实是不可知的,但除非C确实很喜欢B,一般情况下他不会和A唱反调,会用一些比较中性的话语来回应A。然而这些中性的话语会被A解读为C和我的观点是一致的。……这种现象经常发生,一些人会因此误认为“民意”在他自己这一边,作出一些过分的事情来。

这种现象在学校也是很常见的。比如说某位老师非常欣赏自己一路走过来的求学经历,就认为这样的求学经历是唯一正确的,要求孩子们也一定要按照他走过的道路重走一编;有的教师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动不动就惩罚学生,还始终认为学生现在可能恨我,但以后会感谢我的;A喜欢上了B,就以为周围的人也都喜欢B,所以想尽办法离间任何想接近B的人,却没有想到自己眼中的宝贝,在别人眼中可能根本不屑一顾。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中,重点研究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有大量的教育案例来支撑这些心理学观点,是一本很适合教师阅读,也是教师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 唐全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