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印象(之一)
(2008-11-01 11:23:17)
标签:
教学环境教学氛围教学设施教学方法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为期两周的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评比活动落下了帷幕。我作为一名小学探究型课程的评委,先后走了多个区县,听了近20节各个区县推荐上来的优质课。这些课绝大部分都非常精彩,有很多让人眼睛一亮的地方,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和改进之处。
1.教学环境的创设
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对孩子顺利的进行学习状态,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听到的这些课中,有少数的老师,非常注意课堂教学环境的建设,只要走进教室,就能感受到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浓浓的信息,学生沉浸在其中,自然就会有“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
但大部分的教师,大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环境的营造明显不够重视。有一部分教师,为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将自己的学生带到了平时并不熟悉的教学环境之中,如大会场、演播室、多媒体教室等等,孩子进来之后对教学的设施很不熟悉,在上课的过程中还要分心关注这些设备该如何使用,担心自己别操作不好或者使用不当犯了错误。有一所学校为了现场录音,给每一小组的同学配备了一个话筒,要求孩子们讲话的时候把话筒的开关打开,讲完了再关上。有的时候孩子发言忘记了打开,负责录音的老师就很着急,在一边不停地打手势。这样的教学显然干扰太多,老师和学校开课的目的已经不在教学本身了,而是为了给自己留下印迹。
2.课前“垫场”
在等待着铃声上课之前,为了缓释略感紧张的氛围,老师总会要求学生做些什么。大部分教师,都是让一个学生到前面领唱或者领读,唱一些歌曲或者背诵几首诗歌,基本上没有想到学生的“垫场”活动也可以和即将开始的教学结合起来。只有一位老师特意选择了自己即将要上的教学内容的一首歌,让学生在伴着音乐的轻唱中开始教学。
有一位老师为了活跃气氛,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一片幽深的森林中,发现了一具尸体,请大家猜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人的死亡?小学生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进行着稀奇古怪的猜想,全然没有那种对死者的一点怜悯、哀伤的心情。可能大家都觉得这只是一个故事,并不是真是存在的。但任何教育活动的背后,都和生活有着实实在在的联系,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因素在其中。师生在对待死亡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上,都能表现得如此开心,你能说这样的教育具有人文关怀吗?
3.贴纸条
一套多媒体投影设备,一块磁性黑板,是很多学校教室里的基本配置。有部分学校的设备更加先进,有了电子白板这样的交互平台。
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基本上都不在黑板上写字,课的标题、讨论的核心问题、归纳的要点或者思路等,教师都提前通过电脑排版和打印,制成各种各样的纸条,当孩子们讲到老师需要的内容的时候,一张纸条就顺势贴到黑板上了。原来用来写字的黑板,现在变成了公告栏,“贴板”。
我不知道老师们为什么喜欢用“贴纸条”的方式来上课,从这次评课的过程看,“贴纸条”好像还是小学教学公开课中形成共识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吗?旁边有现成的电脑投影,里面投出来的字可以很大,比贴纸条还要清晰的多,而且只要在PPT的制作上稍微花一点功夫,可以将讲课的重点始终呈现在屏幕上,完全可以取代贴条的作用;是规范文字吗?如果是为了给孩子有关文字的示范和引领,教师应该亲手在黑板上写字,让孩子模仿、体会汉字的笔顺,并随着老师的书写展开思维的活动。
我一直在想,这些老师平时的教学是不是也一直在使用这些贴在黑板上的纸条?如果一直都用,那么一年下来要制作很多这样的贴条,学校要为老师准备一个专门的箱子堆放这些东西。如果用了之后就扔掉,那是否太过于浪费了?贴条的存在,有时还限制了教师的思维,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不开。预设和生成,怎样才能做到恰当?
几个使用电子白板的学校,也完全没有发挥电子白板自身所具有的交互功能,几位上课的老师都是将它作为一个普通荧幕来使用,这是不是有点铺张过渡?
4.课堂提问
为了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提问成了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前些日子曾为此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谈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具体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到能够满足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逐级提升的连续提问基本没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有时也因为教师处理的不当而失去了它的功能。
比如说,一个问题提出来之后,立即要求学生回答。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老师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之后,学生将这个问题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起关联,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大致需要1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一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立即能够回答,要么是这个问题没有价值(学生已经知道答案,本身不是问题),要么就是学生胡乱猜出来的。而教师如果不掌握问题思考的这一特点,为了赶进度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就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不会思考、不必思考的习惯。
老师提出问题之后,要求学生起来回答。有的老师非常的着急,孩子还没有讲上两句话,教师马上就接口,说“你的意识我明白了,是不是××”之类的话,然后请学生进一步表述。老师的目的很明确,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尽量围绕着自己设定的问题的核心展开说明,不要离题太远。但是学生本身并不是这样想的,经过老师这样插上一段话之后,他自己意识到原来的想法有问题,但新的想法还没有来得及形成,所以就会出现语无伦次、言不成句的状况。换句话说,是老师的这种“着急”促成了孩子们的语不成句。
既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就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间。在这样的前提下,好的问题才能够发挥出好的效益,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