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的本质

(2008-07-23 11:41:32)
标签:

学习本质

交往互动

教学研究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每一天,在世界上都有很多人从事学习。在学校,新的课程理念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等等。当大家都在忙于学习的时候,是否认真地思考过,什么是学习呢?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呢?

什么是学习呢?不同领域的人们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大致上是两类:一类如教育界通常所使用的关于学习的定义,把学习定义为是后天获得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知识的获取。另一类是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通常所使用的,把学习定义为是使主体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恒久变化的过程。相比之下,后一种定义不仅强调获取知识,而且强调人获取知识以后所引起的行为变化,相对更全面一些。

但是,上述关于学习的定义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就是认为学习是个体的活动,传统的学习心理学也是将个人作为单位来研究学习的。事实上,学习活动包含四个方面的要素:学生、教师、学习内容(教材)、学习环境。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既不是学生一个个的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学习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主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的学习的本质。

不妨来研究一下“學”这个繁体字的结构。“學”字的下半部分是一个房子,房子里面有“子”,表示学习的场所和学习者;“學”的上半部分中间的两个“×”表示交往的意思,其中上面的这个“×”表示祖先的灵,也就是和文化遗产的交往,下面的这个“×”表示学生之间的交往。那包着“×”的左右两边,形如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教师)千方百计地呵护着孩子们,支持着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成长。显然,“學”这个字告诉我们,要在教室中构筑这样一种关系,即学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共同成长的关系,而展开这种能触发与支持这一关系的教学的人就是教师。

“交往”有四种类型: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

在课堂教学中,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很典型的师生“单向交往”,这种交往方式在我们国家的学校教育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抨击,尽管还一时难以消除,但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这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这里就不多说了。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逐渐流行起来的是“双向交往”。在课堂上,师生你问我答,在“热烈”的氛围中实施学习。不过从目前课堂实施的情况看,很多“双向交往”有形式化的趋向和特点。有不少的课堂就是为了体现学生之间的活动,特意设置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缺乏深度,有的缺乏思考,只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告诉别人我的教学不是满堂灌。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很多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哪句话能够和我下一步的教学内容相关联,至于学生的发言本身的确切含义,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判断等,教师根本就没有听见。真正的“双向交往”不仅仅是要聆听对方发言的内容,还要听得出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对方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共感共鸣。

按照常理,在学习的时候是不应该出现“反向交往”这种情况的,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在课堂中也时候发生。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但教师发现他的思考和讲法“很不上路”,就不予理睬,或者在发言之后给予冷嘲热讽,让孩子无地自容。这样的教师要么教育经验不足,要么师德有问题,这样的现象是相互交往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避免的。

在四种交往中,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尤其重要。因为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总是容易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听学生的意见,与教师的思路不同的“异向交往”的话语,由于是教师难以了解的发言,所以特别容易被忽视。而一旦被老师忽略或者排除在外,那个学生就不再会有第二次的发言了。日本的佐藤学先生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异向交往”的重要意义,这里摘录如下:

一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教学的内容是“冬青树”——深夜里,突然响起了熊一般的声音,“大叔”叫肚子疼,“豆太”(人名)顿时被惊醒了,尽管他是个夜晚连撒尿都不敢去的胆小的人,却一下子冲出小屋去给大叔请医生了。教师问:“豆太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在跑啊?”一个上课一直在淘气,平时也不来读书的孩子大声地发言了:“豆太他是在叫头疼啊。”这个没头没脑的发言,引起了周围同学的一片反驳,教师自己也被这个“异常”的回答弄得不知所措。于是问:“你这个想法从哪儿来的呢?”那个男孩说:“因为树上写着‘豆太整个身体蹦起来跑出去了’。” 那一瞬间,全班同学安静了一下,他们把这个情景进行了扩展——夜漆黑漆黑的,豆太和大叔都很穷,往的屋子很小很小。一听到大大叔叫肚子疼,豆太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迷迷糊糊朝门口猛跑,所以头就碰到了门框上了。

无论怎样的学生的发言和行为,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上述的这个男孩,在前几天有了被树刺扎伤的经历,所以才会有豆太被门碰了一下的想法。在“异向交往”的话语中,如果把探究学生自身的“逻辑世界”作为一个课题的话,教室里的交往就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反之,教学就只能沿着教师设定好的套路一路走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和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是在交往中进行的自主的、合作的活动。要让学习者学得更好,就要把握好学习的这一本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