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试也要有策略

(2008-07-04 23:04:43)
标签:

教学研究

高考思考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随着高考成绩的揭晓,成绩背后反映出来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也逐渐显露了出来。有的老师上课非常的努力,每节课的时间都在争分夺秒,每一个知识点都反复的操练,但考下来结果并不理想。还有一些老师看上去并没有比别人多花多少时间,但学生的考试成绩确非常突出,让人感叹不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认为这主要和教师的“应试水平”有关。

第一,把握一万,淡化万一

在指导学生复习应考的过程中,哪些内容是一定会考的,哪些内容是可能会考的,哪些内容是一般情况下不会考查的内容,很多教师其实心中并没有数。因为心中无数,所以所有的知识点都要复习到,所有自己感到新鲜的试题都要让学生去操练一下,这其中,教师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学生也做了很多无用功。因为面面俱到,学生就需要对所有的学习内容平均使用力量,教师的教学也就没有了重点。

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教学,实际上是教师自己不愿动脑子但又担心承担责任的一种比较低级的处理方式。自己认为把什么都讲到了,做到了万无一失,学不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了,没有想到因为重点不突出,让学生感到内容很多,茫然无措,学习像老熊掰棒子那样,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最后什么都没有学好。

我一直坚持的一种观点是:把握一万,淡化万一。也就是说,教师要明白高考学科考试的重点,在这些方面多花些功夫,其他的内容进行淡化处理。毕竟让每一个学生都考150分是不现实的,要用有限的时间去做一些最容易出成果的事情。怎样把握一万?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强对最近5年的高考试题的研究,分析这些年考试的共性特点,这些共性就是重点,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的地方。

第二,总结规律,形成能力

我的一个朋友在谈到高三的复习教学的时候,将自己的实践归纳成了“四化”,我感到非常有道理:基础知识系统化,系统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题型化,重点题型能力化。整个高三一年的教学,第一轮复习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轮复习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轮复习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数了,才会知道在不同的复习阶段该如何讲述教学内容,让学生达到什么。

我对文科的试题缺乏研究,但一位物理特级教师总结出来的作文得高分的“技巧”我认为是很切合现阶段高考作文批改的特点的。他认为作文要得高分,有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字要写的尽量漂亮,阅卷的老师在众多答卷中偶尔看到一份书写非常漂亮的试卷,那种心情是不言而喻的;第二个要素是开头和结尾要有新意,开头的第一段话要能非常明确地揭示命题作文要旨,结尾中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自己的观点,并和开头相呼应;第三个要素是中间部分材料的组织,这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有长时间的阅读和积累。

物理学科的高考试题也有一定的特点。某一知识内容,在每次的高考中,出现的形式有一定的规制,反映了命题者对这一知识点的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的理解。比如说平抛运动,每次考试的时候,都是已知一个质点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和竖直高度,让学生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匀速直线运动规律进行分析和求解。之所以这样设置问题,一来是因为平抛运动是运动合成唯一的考查点,应该通过一个试题进行考查;二来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的目标是运动合成的基本规律,不是那种非常复杂的运用。明确了这一特点和规律,复习的时候,就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复杂运动通过分解转变为一些简单的运动的处理方法,在思维方式上面下功夫,而不是给学生提供那些高难度的试题,期待同学们能够“熟能生巧”。

第三,改变习惯,关注评价

对于高三任课教师来说,提高教学质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改变自己过去“跟着感觉走”的教学习惯,认真对待学生们平时的作业和练习,通过统计分析,找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巩固。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给毕业班的教师提建议,希望他们能够加强对平时的测验成绩的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确定下一步教学的方案。事实证明,凡是认真按照要求去做的备课组,在最后的高考或者中考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那些听了之后就过去了的教研组,最后给人的感觉就是总差一口气,这实际上就是不愿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所导致的结果。

人的习惯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但往往也在改变习惯的过程中,获得自己从未有过的经历,取得自己不敢奢望的成绩。自己改变一点点,可能就会给你的学生带来终身发展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还是应该不断地超越自我,为自己、为所教育的孩子谋取更多的幸福。

从评价的改变开始,可能会更快地看到改变所带来的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