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plong
ppl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637
  • 关注人气:4,9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圣陶与甪直

(2008-05-13 12:07:27)
标签:

江南水乡

叶圣陶

视觉/图片

教育

分类: 旅途随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生于苏州一个平民家庭,因家境清贫,18岁于苏州草桥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17年早春,叶圣陶应甪直镇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长吴宾若的邀请,开始了他在甪直的教育生涯。

叶圣陶与甪直 

执教旧址

在这里,叶圣陶和学校里有进步倾向的青年一起,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实践,自编各种课本、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不仅捐款办了利群书店和阅览室,方便学生学习,还将一块2亩多的地开辟为生生农场,寓意先生、学生生生不息。此外,叶老还倡导开设手工课,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叶圣陶与甪直 

生生农场

叶圣陶在教学之余,还创作出近百篇小说、散文、诗歌和杂感,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他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与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人,创办我国文坛上第一个新诗刊《诗》,出版了我国第一个童话集《稻草人》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先驱者之一。他的名篇《多收了三五斗》,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而叶圣陶在小说中描写的万盛米行如今还在,成了旅游的一个景点。

叶圣陶与甪直 

著作等身

叶圣陶与甪直 

《多收了三五斗》中描写的有隔层的斗

这段生涯对叶圣陶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深情地说,“我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生活是从甪直开始的”,“甪直是我的第二故乡”。19775月,当时84岁高龄的叶圣陶怀着十分高兴的心情回到了甪直。故地重访,使他生出了无限的感慨,秉夜写下了两首《重游甪直》的诗。其一为:五十五年复此行,淞波卅六一轮轻;应真古塑重经眼,同学诸生尚记名。斗鸭池看残迹在,眠牛泾忆并户行;再来再来沸盈耳,无限殷勤送别情。其二为:“罗汉昔观漏雨淋,九尊今看坐碧岑;供奉无复教宗涉,来者唯好古塑深。兼陈文物得其宜,位置对石见匠心;重来愿酬逾半纪,此日盘桓豁胸襟。”充分表达了叶圣陶对甪直、对当年生活环境的眷恋之情。

叶圣陶与甪直 

重返甪直的相关资料

叶圣陶在甪直执教的学校位于保圣寺,寺内有半堂罗汉塑像,是我国佛教泥塑艺术宝库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瑰宝。晚唐诗人陆龟蒙的墓也在其一侧。当年叶圣陶与同事们自编教材,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实践,他给学生们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莫泊桑的《两渔夫》等,每一堂课都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每逢清明节,他总带学生到陆龟蒙墓前凭吊,晓之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叶圣陶与甪直 

罗汉塑像

叶圣陶与甪直 

陆龟蒙墓

在后人为纪念陆龟蒙而修缮的清风亭、斗鸭池旁,有两株千年古银杏,枝干粗壮,直指云天,浓荫蔽日,每年时值寒秋,累累丹珠缀满柔枝,灿然夺目。就是这两株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银杏树,成了当年叶圣陶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中描写的高高挺立的银杏树的素材。叶圣陶对这两株古银杏情有独钟,在北京的书房里,他常常拿出夹在本子里的从甪直带去的一片银杏叶观赏一番,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还不断地轻声叨念着:保圣寺……银杏树……斗鸭池……”

叶圣陶与甪直 

清风亭

叶圣陶与甪直 

生长了1500年的银杏树

当年叶圣陶执教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坐落在保圣寺西面,现为叶圣陶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叶圣陶的半身石膏像和他一生献给教育和文学事业的珍贵资料、物件,展示了他的高尚品格与创立的光辉业绩。

叶圣陶与甪直 

纪念馆的大门

叶圣陶与甪直 

李瑞环题写的“叶圣陶纪念馆”

馆内东则是当年的女子楼1919年,叶圣陶夫人胡墨林应邀女子部教师,在此执教三年。西面是四面厅,四面环通,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叶圣陶常把自己购买的中外进步书籍供学生阅读。如今厅堂内安放着叶圣陶的遗容面膜和手膜,供参观。西面是鸳鸯厅,是当年教师的办公室和集体宿舍。

叶圣陶与甪直 

教师办公室

展厅部分主要以珍贵的实物、照片及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叶圣陶光辉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甪直期间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文学创作等。

1989年春天,遵照叶圣陶生前的遗愿,他的子女亲属决定将他的骨灰安葬在甪直。他的墓,在陆龟蒙墓地相近,栏杆和望柱上,都饰有万年青桃李图案,寓意万年长青桃李满天下,象征他一生取得的辉煌业绩和高尚气节。古刹清风,校园钟声,朝朝暮暮,永远抚慰着这位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楷模、一代宗师的英魂。

叶圣陶与甪直 

墓前的纪念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