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历史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谈 |
公元前6世纪以后,雅典跃入了古希腊的先进城邦之列。教育上也形成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学园林立,智者云集,人才辈出,学派蜂起,进而推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西方许多教育史学家赞誉雅典这一时期的教育为“和谐发展”的教育。
1.雅典教育兴起的原因
第一,工商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南部,濒临地中海,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手工业相当发达。优越的地理位置,给古代雅典对外经商、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要实现城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愿望,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忠于国家的军人,而且还必须培养出大批有文化的灵活的商人、外交家等其他各种人才来掌管国家各部门。
第二,民主政体产生的影响。在当时的雅典国家内部,公民是能够真正享受到充分民主的。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能参与政事,发表政见或直接担当起国家重任。雅典的民主制度给其教育的发展培植了肥沃的土壤。雅典的政治家或思想家都非常重视教育,伯里克利和他的一群开明的朋友,努力把雅典变成当时世界文化教育的中心和西方古典艺术繁荣的花园。
第三,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推动。这种交流,表现为一方面受东方文化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揉和在自己的文化教育之中,创出了自己新的特点。这种交流,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东方世界的智者纷纷来雅典聚徒讲学,传播东方的文化科学知识。“智者派”适应民主制度的需要,创立了“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的课程内容,也创立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教育理论。
第四,宗教信仰开放的结果。在当时的雅典,宗教空气是非常自由,甚至开放的。这样的宗教氛围和人文主义色彩在教育中得到了反映,民主的宽松的学术氛围培育出希腊教育家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第五,科技文化发展的促进。最初的许多哲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例如泰利斯以研究天文学著名,毕达哥拉斯精于几何和数学,德谟克利特曾经研究过天文、地质、物理、气象和生物等学科,还有《荷马史诗》、雅典娜雕像、柏拉图的学园……
2.雅典教育的实施过程
在公元前6世纪,梭伦立法中就明确规定,父亲有责任让其子女接受适当的教育,否则,子女成年后有权不赡养父亲。但与斯巴达不同的是,雅典人认为,要培养公民在履行公共义务时所应具有的理智、聪慧和公正等品质,这是要由国家来规定的。但是,在如何安排个人的闲暇时间以及勇敢、强壮等品质的培养上,就不能完全依靠由国家控制的教育。因此,雅典盛行私人办学。雅典的教育大至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家庭教育(0~7岁)
公民子女出生后,也要进行体格检查,所不同的是,雅典儿童的体检由父亲负责进行。7岁前,随后的抚养和教育由父母负责,具体由经过挑选的有经验的赎身努力来承担。主要是在身体、道德、智力、审美等方面打下最初步的基础。
第二,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教育(7~13岁)
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文法学校主要教授读、写、算等知识,弦琴学校则教授音乐、唱歌、朗诵等。这两类学校都是私立、收费的。儿童上学、放学均有“教仆”陪同,以避免儿童接受街头的不良影响。教仆大多为有一定知识的奴隶。文法学校、弦琴学校的教师一般是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也有一些是赎身的奴隶。据史料记载,儿童是同时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接受教育的。
第三,体操学校教育(13~15岁)
13岁左右,儿童进入私人开办的体操学校学习。主要由教师指导练习体育运动,具体教育内容除“五项竞技”外,还增加了游泳。当时雅典谈到那些不学无术的人,一般都会说他们“既不会游泳,又不会识字”。国家的官吏有时也来到体操学校,对儿童进行政治和道德方面的谈话。15岁左右完成体操学校学习后,大部分儿童的教育也就结束了。
第四,体育馆教育(15~18岁)
15岁左右,少数准备将来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的显贵家庭子弟进入由国家开办的体育馆继续学习。除继续学习“五项竞技”和游泳外,还要学习政治法律、伦理道德以及“三艺”(文法、修辞、逻辑)等。
第五,军事训练团教育(18~20岁)
完成体育馆学习的青年进入由国家设立的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在此期间,他们还要参加伦理谈话以及政治和道德问题辩论,并宣誓忠于雅典城邦。20岁结束军事训练团教育时,举行一定的仪式,他们被授予公民称号。
3.雅典教育的几点启示
第一,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只有社会安定团结,教育的发展才会有基础,教育才会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也只有社会环境民主宽松,才会政治清明,人心思定,人人为社会前进、教育发展出力献策。
第二,教育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互制约。一方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教育才会有振兴的可能;另一方面,只有把教育搞上去,只有把生产力中最主要、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素质提高了,经济也才能上得去。
第三,发展教育既要立足本国,发扬本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建立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又要有国际的眼光,兼采众长,利用人类共同的智慧,这样才能克服经验主义和地域主义。
第四,生产、技术是教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育是生产、技术发展的杠杆和桥梁。教育离开了生产、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徒具形式、没有灵魂的躯壳。
第五,在雅典鼎盛时期的教育实践中,体育、美育、智育、道德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教育的基本形式已初具雏形。这说明,不管教育的性质如何演变,内容如何不同,但教育的五大组成部分,却古今相同。无论是“和谐发展”还是“全面发展”,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