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育女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谈 |
读高万祥的《我的教育苦旅》,里面有一节内容是专门讨论电视与学习的关系的,题目叫做“办一所不看电视的学校如何?”。猛一看题目有点愕然,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电视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如果不让学生和这些现代化的媒体进行密切接触,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就像装在套子里的人那样,能适应社会吗?
仔细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感到看电视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认真的反思。每天就是24小时,如果用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多了,用在其他方面的时间必然少。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看电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数据:
有美国学者做过统计:一个人长到20岁,他看电视的时间至少有2万小时。
有人算过一笔帐:5000小时是一个大学本科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学习时间,而1万小时,就足可以使一个智力正常的人成为一名天文学家或一名工程师。
优点:
电视的出现,使得原本灰暗闭塞的世界变得透明和亲近了。
电视的出现,使得文化走向了平民,贵族失去了对文化的垄断地位。
电视的出现,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
电视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方式。
缺点:
看电视首先浪费了学习时间。学习总是一件非常乏味枯燥的事情,远不如往沙发上一靠,按几下遥控器来得痛快。“无边快乐逍遥至,不尽节目滚滚来”。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个大学学习了四年毕业的时候就有75%的知识过时的时代,如果每天把时间花费在看电视上,如何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缺乏正确的文化判断力,缺乏对节日的消化吸收能力,青少年沉湎在电视之中,常常会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这些年此起彼伏的哈韩、追星、超女……等“景观”,基本上都是通过电视媒体影响受众的。国家最近对这些节目的限制,就是看到了这些节目对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们的不良影响。
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往往是语言和文字脱节,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脱节。多数的青少年都有“猎奇”的心理特点,对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洋腔怪调”、“俚语”、“俗语”之类的语言,感到特别的新鲜和有趣,而且印象深刻,这常常造成对本来应该正确掌握的规范语言的学习。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指出,孩子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从开始就不教孩子说半截话、方言和土话,要清晰的把每一个音节发给孩子听。否则等到孩子正式学习语言的时候,这些半截话、方言和土话就会成为学习的障碍。仔细品味,确实是很有道理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当孩子们在语言表达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思维必然受阻,学习也会出现困难。
电视看多了,会形成孩子的心智退化。电视的最大缺陷——使人在智力活动中成为消极的接受者和旁观者。虽然现在有了手机短信,可以和电视节目互动,但这样的互动机会毕竟非常的少,而且主办方还是以赢利为目的的。
电视使孩子和家长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因为电视节目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可预见性”,——即电视里播放的大部分是那些人们已经见过或已经知道的东西,其节目内容中绝对不会有什么东西是搞不懂的——而这一特点会使孩子们失去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角度看,长期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有老师发现,每次长假过后,一些学生的视力就会下降。经过调查才知道,他们假期在家里每天看电视打游戏的时间都很长。有统计数据显示:连续看电视4个小时,会使视力下降一半!
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现在都在呼吁,要尽量少看电视,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美国作家理查德强调说:“关掉电视,去阅读伟大的著作,它会开启你的智慧之门。”
2007年的 10月31日,美国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与1994年相比,美国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态度比以往更加积极,在看电视问题上对子女以更多限制。其中,13岁至19岁的青少年在收看电视时间、频道、内容等问题上受到家长限制的比例达47%。这一比例在1994年为40%。对6岁至11岁的儿童而言,受到相同限制的比例高达71%。而在1994年,这一比例则为60%。“你能做的就是掌控电视,”家长哈特里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说,“我决定你(孩子)在晚上8点能收看什么。”
很多人问我,你如何做到每天写一篇博文,每周读一本书呢?对我来说,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段就是晚上,我基本上不会把它浪费在看电视上。现在的电视,新闻节目客观真实的不多,娱乐节目哗众取宠的太多;体育比赛公平公正的不多,电视剧目矫揉造作的太多。腾出时间来,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不更有价值吗?当然并不是说从来不看电视,有一些好的节目也会非常认真地看,看得动情的时候也会潸然泪下。
作为家长和学校,要关注孩子看电视的状况,当然,不应简单地禁止孩子看电视。关键在于要给孩子选择好的节目,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让他们在青春年少的黄金时间段里,多做一些更有益的事情,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