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学校成为真正读书的地方

(2008-05-04 12:10:47)
标签:

教育教学

读书感悟

教育

分类: 读书评论

——读高万祥《我的教育苦旅》一书有感

让学校成为真正读书的地方

 

    认识高万祥,是在去年年底的北京,他在名校长高峰论坛上介绍自己的办学经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学会吃饭、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穿衣、学会交往……看上去小儿科的问题,通过他的讲述,让我们知道了现在的教育在这些方面是多么的欠缺。一向愤世、言语犀利的吴非,在高万祥学校的食堂吃了饭之后,写出了一篇抨击自己学校食堂的文章,使得自己学校的领导赶紧到张家港高中去参观食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万祥对学校生活教育的关注。

《我的教育苦旅》分三个板块组成,在第一个板块中,高万祥主要讲述了自己心中的精神和教育偶像。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张伯苓、夏丏尊、朱永新、于漪、洪宗礼、蔡澄清、吴非、李镇西、黄玉峰……上一世纪和本世纪的一些知名人士,为他的教育探索提供了思考的土壤和养分。在第二个板块中,高万祥主要介绍了“新教育实验”中的学校教育和管理,“人就是目的”、“过程就是目的”,称为高万祥关于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在第三个板块《语文的诗意》中,高万祥介绍了自己在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读这本书,我有几个方面的感触:

1.教师与读书

高万祥在本书中,有很大的篇幅在谈教师读书的事,让我感受颇深。

学生能不能真正阅读的关键是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须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经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都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讲到:“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读书能帮助人实现终身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还谈到:“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之后不知道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

高 万祥给老师的建议是:“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两百本书”。我也一直认为:教师自己不读书,培养不出会读书的学生。

2.教育为了什么?

    高万祥认为:教育,特别是真正的品牌教育,要让学生有三种收获,第一是各种知识和技能,第二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第三是人生智慧,特别是学会设计自己,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实现人生理想。

夏丏尊在《教育的背景》一文中说:“现在大多的教育者,无非将体操当作体操教,将算术当作算术教,将手工当作手工教罢了。课程自课程,人自人,这种无背景的教育,就是再办几十年也没有什么效果。所以教育上的第一件是要以人为背景……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学店的教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中间但有知识的授受,毫无人格上的接触,简单一句话,教育者是卖知识的人,被教育者是买知识的人罢了……真正的教育需完成被教育者的人格……”如此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是在八九十年之后的今天读起来,还是令人怦然心动。

    一个外国学者在他的《教育目的》一书里说:“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作为教师,我们也要扪心自问,我有没有沦为一个“简单劳动力”?

    3.教育管理

按国外先进管理科学理论的说法,真正的管理有四种阶段和境界:第一是人物管理阶段,这是用制度管人,靠量化和物质刺激的低层次管理阶段;第二是人际管理阶段,其特征是礼遇、善待被管理者,靠情感联络实现管理动机和目标;第三是人才管理阶段,这是一种能够挖掘被管理者的创造力、想象力,从而帮助其实现成功的高级形态的管理;第四是人格管理阶段,它建立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价值观念、生活情趣和生命意义等最高层面的共同追求之上,是一种最佳的也是最难实现的管理模式。对照这四个层次看自己,我们的管理又处在怎样的水平上呢?

现在的很多学校,上面的“婆婆”太多,虽说学校里由校长,有管理者,但他们又有多大的自主权呢?叔本华说,一件物品的主人越多,它得到的关心越少。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获奖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人们花钱办事大概有四种情形:(1)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节约又讲效果;(2)用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讲节约不讲效果;(3)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4)用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节约也没效果。不少学校的办学效益不高,与学校“用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4.关于为人师表

高万祥举了两个事例来谈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的影响。

案例一:学校要求,校园内自行车一律推行,但一些教师往往不能自觉执行,特别是早上或者晚间仍照骑不误。于是,高万祥给大家送了这样两句话:其一,“校园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楷模”;其二,“每当你在校园骑车时,请回头看看,你的身后总有学生在看着你。”

案例二:学校要求,学生在老师面前要双手接受老师给的东西,不允许一只手接拿。事实上一般学生做不到,总是用一只手。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根子却在老师。老师一方面没有对学生提出此严格要求,另一方面更能没有言传身教,因为老师给学生递东西时总是缺一只手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更往往是将东西扔过去、丢过去甚至摔过去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因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地铺砌起来的。”这个榜样就是教师。我认为,教师在学科知识的传授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可能远远没有教师平时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大。当学生意识到教师自己也是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的时候,他还会认真听从教师的教诲吗?

    高万祥还说:当前,在教育领域也是形式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伪虚荣的风气见怪不怪,突出的一点是教育内容的虚假,宣传灌输一些教师自己都根本不相信的内容,这是最可怕的思想和精神污染。陶行知早就说过:“中国就坏在虚伪的教育培养了虚伪的学生。”目睹今日中国教育之怪现状,陶先生地下有知,也一定会痛心疾首。

 

    《我的教育苦旅》 高万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