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责任教育教学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答:学校最具活力的两个要素分别是教师和学生。最为一个校长,要克服认识上的局限性,全面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是如何教的、学生是如何学的。所以说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是校长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校长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加强教育思想领导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期间,每天坚持听两节课,如果自己出差,回来之后还要补上。他自己感到一天不听课就好像自己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心里很不踏实。我也给自己确立了“四个一工程”,其中的第一个工程就是坚持每天听一节课或者上一节课,通过上课、听课和评课,及时掌握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动态、新变化。现在,每当我上课的时候,总有10个左右的中青年教师在听课,这是一种互相学习的方式;我也常常连续听一个备课组几位老师的课,然后在个别评课的基础上,再通过备课组活动的形式进行集体研课,使大家统一认识。
问:校长听课评课的价值何在?
答:校长听课评课,是融洽与教师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校长走进教室里听课,最能感受到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工作中的付出,能够较准确地看到教师的闪光点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通过评课活动进行坦诚的分析,对教师的成长是一种激励。教师们有时不太喜欢校长来听课,一是因为校长平时不大听课,猛然之间来一次,自己心里很紧张;二是有些校长一听课就找茬,或者听了之后闷声不吭,让教师找不到北。
校长听课评课,也是规划学校发展方向的前提。在3~5年的时间内,要让学校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准,校长的思路尽管重要,但如果没有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配合,特别是一线教师的大力支持,是没有办法实现的。通过听课评课,了解学校教师的整体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在这个基础上规划学校的发展,才有可能把理念真正转化为现实。
问:校长听课听什么?校长听课评课与教导主任、教研员听课的区别何在?
答:校长听课,关注的应该是教师的教育素养。大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否熟悉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明确哪些知识是核心知识,知道如何在教学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第二,是否懂得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知道如何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巧妙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开展学习;第三,是否具有较高的语言素养,能够用简练、明晰的语言,揭示学习中的困惑和矛盾,提炼思想和方法,合理支配教学时空;第四,教师有哪些爱好和特长,以此来引起学生对他的佩服,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心灵距离。校长听课的目的,一方面是了解教师的教育素养,另一方面也要为教师进一步的发展把脉。
和校长的听课相比,教导主任、教研员的听课有和校长共同之处,但也有区别。教导主任、教研员听课的重点可能更关注教师教育素养中部分内容,更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对新课改的理解能力,更关注的是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校长更关注教师整体的素质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问:校长听课评课的过程和方法应该怎样?
答:校长听课,采用随堂听课的方法比较好,通过这些“原生态”的课,可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真实的情况。我在听课的过程中,通常提前10分钟到半个小时的 时间给老师打个招呼,然后走进教室听课。
我听课评课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事先了解要听课的教师最近的教学内容,自己心里有点准备;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是如何教学的,并和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进行比较;课后进一步收集信息,了解自己在听课中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任课教师是如何思考的;进行评课,坦率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和授课教师交换意见;对比较典型的课例,进一步形成书面评课意见,放在我的博客中,引发学校教师的关注和讨论。
不妨举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一过程。语文教师准备上沈从文的《边城》一文,他们通知我到时候来听课。语文教材中只是节选了其中的几个片断,怎样能够听得明白呢?我采取了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先读《边城》这部完整的小说,读完之后在进去听课。听课之后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之中,感到一些老师对《边城》的理解,只注意到了描写边寨民俗风情那比较清新的一面,就自己写了一篇文章,从“清新、凄美、无奈”三个层面分析了我读《边城》的感受,对一些语文教师的触动很大。
问:职初校长、新接手一所学校的校长、在一所学校任职多年的校长,其听课评课的侧重点应有怎样的区别?
答:职初校长、新接手一所学校的校长,最好能够进行全覆盖的听课,这样听课的侧重点在与整体了解全校教师的教学状况,为下一步的教育决策提供一手的资料。2005年10月,根据教育局的安排,我被派到一所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学校去主持工作,我去了之后的前几个月,主要就做了听课这件事,将所有教师的课都听了一遍。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对教师的状体状况进行了分析,从而制定出了三年发展的规划。当时规划刚出台的时候,很多教师都认为规划的目标定得太高,难以实现。其实是因为他们自己对学校教师的整体状况不了解,而我已经做到心中有数了。经过了两年的拼搏,大家发现,原来制定的三年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实现了。
任职多年的校长,听课的侧重点应该放在怎样通过听课评课,促进备课组、教研组的建设上来。在一所学校任职多年之后,校长对教师的整体状况是了解的,怎样通过教研组、备课组的团队建设,让各个教研组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是校长特别要抓的事情。特色的创建需要进行组情分析,需要建设特色的课程,但关键还是要通过教学环节予以落实。校长的听课评课,可以帮着教研组一起诊断特色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瓶颈,为教研组的后续发展出谋划策。
问:校长是否要全面听课?校长不是全才,如何听评自己不熟悉的学科的课?
答:要了解教师,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所以校长应该坚持全面听课。
校长不是全才,对自己本学科的教学可以评论,对其他学科的教学如何发表评论呢?我认为也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第一,可以观察课堂的教学氛围,观察学生听课的神态,从中发现教师的教学是否吸引学生。杜威说:“当鼾声响起的时候,教育也就结束了”。但现在有不少的课堂上,都会发现学生无精打采、趴在那里不听课的情况。从这个角度和教师进行一些分析,我想教师是可以接受的。
第二,可以就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和教师进行一些讨论。比如说常见的复习课“三环节”模式:环节1:讲解最近学习到的一些概念,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环节2:典型试题剖析。选择一些教师认为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环节3: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练习。我在听数学课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三个问题:一是教师在环节1中,对近期学习的所有概念进行归纳整理,并努力形成知识的体系和框架,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但到了环节2时,教师所列举的典型试题,大多数和环节1所复习的内容没有关系。二是环节2大约3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老师多的时候能够讲解十多道试题,少的也有5~6道。如果将这些试题放在一块比较,就会发现这些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前后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三是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和分析的典型试题,与布置的作业不相关联。我观察了其他几个学科的教学,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就把这样的案例在教师培训中专门进行分析,引发大家对复习课教学的关注。
第三,可以就教师的知识面、学科视野和教师进行交流。在听语文老师讲解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美文的时候,我发现授课教师自己对槐花的开花时间不了解,以为槐树是在秋天里开花。而这样的理解,对于体会单元主题“联想与想象”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在评课之中就这个问题,和备课组的教师们展开了一次讨论,让他们明确洋槐和国槐的区别,还在外出到山东开会的时候,专门给他们拍摄了很多洋槐花的图片,一些老师还是第一次认识洋槐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