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漫谈课程设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教育 |
分类: 我的心情 |
最近几年,“减负”是基础教育领域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毕业班,这个现象更加突出。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负担过重呢?不妨从招生、学校、教师、家长四个层面做些分析:
1.招生制度
学生负担过重,与我们的招生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2~3天的时间内,多到一个国家,少到一个省市、一个地区的全体毕业生,用统一的试卷,对自己的学习水平进行统一模式的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的结果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型,分别选拔到不同级别的高一层次学校中去。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招生制度。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但为了能跨过招生这道门槛,孩子们一个个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兴趣,和别人一起,学习同样的课程,做同样的试卷,参加同样的考试。由此造成了千军万马都来过这个“独木桥”。为了过这座桥,学生的身心两方面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几乎每个人都在超负荷的学习。
为了缓解招生的压力,教育部门新设立了提前批的自主招生,但大家看到,就高考来说,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和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有着天壤之别,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上,评判学校有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评价孩子有了新的标准。在中招过程中也是如此,推优生、自主招生的名额多少,也成了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学校要生存、家长要面子,这些要求只有继续转嫁到学生身上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压力不仅没有减小,反而更加大了。
2.学校层面
学校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家长的认可,靠的是什么?一方面靠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看学校的教学质量(现在常常被升学率这个概念所替代)。由于上级教育部门整齐划一的要求和统一的考评机制,使得很多学校越来越失去办学的特色,学校要能够生存发展下去,只有靠升学率这一根“稻草”了,怎么办?将压力传递给教师和学生身上,希望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为学校争得尽可能好的升学率。
现在很多学校都明白,升学率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指标,它往往能够起到“一俊遮百丑”的作用。为了能够提高升学率,国家规定的课时计划可以随便突破,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可以任意延长,作业布置的多少没有人来监控,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够考出成绩来就是好猫。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负担岂能不重?
3.教师层面
一些教师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仍然感到现在的课时不够,总是想法设法去向学校申请,希望能每周再增加一些课时。这样做有一个潜在的想法,就是尽量增加自己掌控学生学习的时间,在这些时间内,多给学生讲些东西、布置一些练习。看上去老师自己非常辛苦,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今后有一个好的出路,但如果大家都这样干,学生的负担不就增加了很多了吗?当学生一直负重前行的时候,他们的效率就会低很多,所以多投入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多产出。但一些教师至今仍然不明白这个道理。
教师教学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讲和练脱节。现在的教辅资料满天飞,教师大致翻阅,感到某几本书不错,就开始推荐学生购买、练习了。有的教师,一门学科竟然让学生购买了多本辅导资料,每本资料都要做。因为做的多了,需要讲解练习的时间也就多了,所以总感到时间紧张。但老师一直缺乏这样的思考:我为什么要布置这样的一些练习?这些练习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做几道题可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哪些题是巩固基本概念的,哪些题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因为缺乏这方面的思考,所以布置作业就比较随意,又担心学生出现没有见过的“题型”,所以作业的量通常就比较大。这样的一种教学,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才叫怪呢。
4.家长层面
家长对孩子学习目的的判断,来自于环境的影响。当一批批的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如愿找到好的工作收入可观的时候,当一些没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回乡务农或者家长四处托人寻找工作的时候,当家长看到各个单位的招聘介绍对学历有非常明确的要求的时候,家长会给孩子怎样定位呢?瞄准高考、瞄准名牌大学,走进入就可以“穿皮鞋”,走不进去就只能“穿草鞋”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家长对孩子学习环境的选择无疑带了很多功利性的色彩。四处打听哪个学校管理的比较严格,教师盯学生盯的比较紧,哪所学校升学率比较高,就开始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能够进入这样的学校而努力。到了这样的学校,看到一些老师作业布置的比较少,家长还会有意见,认为没有对自己的孩子尽到责任。
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能够得到缓解吗?我看比较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学校教师少布置几道作业就能够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