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教育发展文山会海随笔/感悟教育杂谈 |
分类: 我的心情 |
回忆刚刚过去的一周,关注即将到来的一周,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会议太多!每天都有一到两个会议(下周一就有三个),消耗着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些会议中,有多少是必须要开的?有一些布置工作的会议,纯粹就是念文件,把大家集中起来,某个领导就文件的内容进行串讲,然后是比他级别更高一些的若干个领导发表看法,强调执行文件的重要性,让人感到基层学校的领导都是连文件也不会读的人,需要各级领导像教育幼儿园小朋友那样,不厌其烦地进行教诲;有一些介绍经验的会议,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模式:基层单位经验介绍、分管领导布置任务、主要领导发表讲话。在开会的过程中,很少有人注意去听,有的几个好朋友凑在一起,开展私下的聊天、神侃活动;有的闭上眼睛,在座位上打起了瞌睡,稍不留神呼噜声还会此起彼伏;有的带着自己的报刊杂志或者学生作业,在底下做起了私活……其实这些经验介绍完全可以放在网络上,让感兴趣的学校去浏览和学习,完全用不着这样劳民伤财。
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认为,现在是校长负责制,所有的事情,要当着校长的面交待清楚,这样自己就算尽到责任了,如果再做不好,那是校长自己的事情,我可以用追究校长责任的方式来对校长加强管理,提高校长的责任意识。但学校里的所有事情都和校长有关系,校长自己心里是非常清楚的,不管什么环节出了问题,最后总要找到自己的头上来的。这个工作需要校长出面开会,那个事情也需要校长出面进行布置,当每件事情都认为很重要,都需要校长出来开会的时候,校长也会产生“会议疲劳”,对会议的主题缺乏敏感度,通过会议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只有天知道。
这使我想起了“非典”时期,为了避免病毒的传播,教育系统所有的会议都取消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有了一段非常难得的不用开会的时期。大家发现,会议没有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没有出现波折,教学质量没有滑坡,教学秩序也很井然,这一事实可能不能说明会议的无效,但至少说明,没有了这些会议,学校的工作没有收到影响。
会议为什么多?这和一些管理层的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很有关系的:通过组织会议的形式让领导和上级部门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情,为自己的工作留下痕迹;通过会议的方式让基层的干部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引起思想上的重视;通过会议的形式考察一些干部平时是否“听话”,是否按照要求及时参加会议;通过会议的形式……以至于现在很多工作都变成这样的一种方式: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以会议落实会议。上面一个文件出来,下面的部门会有一个跟着,提出落实的要求;上面一个领导发表了讲话,下面一定有人通过各种形式来进行解读;上面开了一个大范围的会议,下面一定也要有一个落实会议的会议……
一个校长,要把学校办好,应该将主要的经历用在学校,用在学校办学方向的把握上,用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用在课程的建设和开发上。如果一个校长将主要的精力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布置会议上、用在各种各样的评审和检查的准备中,每天一上班就忙着开会,开完会学校都已经放学了,整天连和教师和学生见面的机会都没有,那他怎能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怎能有精力去抓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在国外的很多学校,校长的主要工作和开会是没有关系的,就比如说澳大利亚,除了每年一次有政府代表、教师代表、教师工会代表和家长代表四人对学校的办学情况做一次审计,要求校长做不超过两个小时的陈述和汇报之外,校长一年之中几乎没有什么样的会议。这给校长思考学校的发展、谋划特色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时空。
闲暇出智慧。科学创新与那些平时闲暇的人有着很大的关联。生活比较悠闲的人,对他感兴趣的事物观察、思考和研究的时间就比较多,深入的思考必然会带来创新的闪念,导致创造发明的产生。牛顿是这样,爱因斯坦是这样,霍金不也是这样吗?一个学校的管理,也需要校长有更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沉浸其中,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深入研究教师的发展状况,认真思考学校的课程建设,不断琢磨学校的办学理念,只有这样,他才可能洞察学校的一切,把握好学校发展的方向。
怀念“非典”时期没有会议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