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专业发展教师优秀校长教育杂谈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程红兵《做一个书生校长》一书有感
我工作过的最靠近浦东的单位,就和程红兵所在的建平中学隔江相望。我自己也到建平中学去过几次,但说实话和程红兵之间的交往并不多,对他的了解也不是很多。
作为建平中学的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这是我在听他的报告、看他的书籍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的。有人称其为“张着大嘴奔跑的人”,仔细揣摩,还是很传神的。大嘴永张,或“呐喊”、或“喘息”,明晰而执著地奔着心中的目标奋力前行。求异的思维铸久了他在别人看来爱“抬杠”的性格,决不发出“随声附和”、“人云亦云”的声音;独到的教学方法成就了他“语文教学”的不败神话,开辟了属于他个人独具特色的教学天空;独特的人格魅力渲染了作为名师的风采,散发着浓郁的书香和文化的气息。从《做一个书生校长》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差距。
1.书生校长
如何当校长?有对上级、对提拔你的人负责的校长;有热心于拓展社会空间、广交各方朋友,通过人际关系搞定学校事情的校长。程红兵认为这两种情况他都做不来,和领导在一起常常无话,又不善于找话,因此难免尴尬,所以常对领导敬而远之;搞社交难免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不如在家里看书来的适宜。所以只好做一个书生校长了。好在书生校长也有一点优势,书读得多了,眼界开阔了,就能够知道前人都做了一些什么,现在同行在做什么,就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是伪问题,不去浪费时间研究,容易抓住有价值的根本问题……
说实话,看了这段话我是非常有同感的。我的上级领导就曾经直言不讳地对我说:“你的书生气太重,要努力改一改。”我也尝试去努力了一番,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过领导说我有“书生气”,指的是我的教育理想主义色彩比较重,并非书读得多。我也是在做了校长之后,才明白自己在领导面前经常找不出话题,面对来往应酬也常觉得如坐针毡,所以逼着自己去看书,在书中寻找一些乐趣。程红兵的“书生校长”观点正中我的下怀,为我今后坚持读书提供了很大的精神力量!
2.滑滑梯
程红兵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让我感到很受启发: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滑滑梯,他四次滑滑梯四次不同。第一次上去之后,他迅速下滑,体验到了迅速下滑的快感;第二次上去之后,他不是快速下滑,而是通过两只手和臀部控制速度慢慢下滑,体验到了一种控制的快感;第三次上去之后,他不急于下滑,而是站在高处,四下眺望,体验到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快感;第四次他不是从楼道上去,而是从滑道上去,体验到了从滑道上去的不易和艰险。滑滑梯实际上就是孩子对自我的一种人生挑战,尽管他自己意识不到。
学习本来就是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挑战,就是在不断的挑战之中,获得一种快乐、获得对事物的新认识。学习的过程,与滑滑梯是多么的相似啊!但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有这样的认识和体验吗?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很多原本可以让学生探究的话题,因为教学时间的关系,全部由教师代替,教师图省事了学生没有了体验,得到的只是必须记住的结论;从学生的角度看,凡是和高考没有关系的学习内容,从高一开始就放弃不学,功利色彩非常浓厚。当学生失去了一次次接受挑战的机会的时候,他怎么能够获得成功??
3.设立政教处加强了德育吗?
程红兵在《课程重构和课程文化建设》一文中,就学校的机构设置谈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谈到学校教务处和政教处的设置。他对这种设置的质疑很值得我们反思,他认为“由专人分管德育,其实等于把其他人排除在德育之外”,使得德育工作好像成了班主任、年级组长和政教处的事情,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关系。在具体的操作中,也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德育方面出了问题,大都是往政教处移送,由他们来负责解决。这实际上与现在倡导的全员德育的理念是不协调的。
我很赞同他的这种观点,并且在几年前曾经在杨浦初级中学进行了一番试验,将原来的学校中层工作机构精简为教育教学处(对应于原来的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学生会设置)、信息科研处(对应于学校的图书馆、人事、电教、网络、科研等机构)、后勤服务处(包括总务、退管会、工会的部分职能等),机构精简之后,相互推诿扯皮的事情少了很多,每个岗位的职责明确,对推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另一篇文章中,程红兵还对管理的作用写了如下一段话:管理是科学,科学的特点在于规范;管理是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和谐;管理是激活,激活的目的在于使人不懈追求;管理是整合,整合的根本在于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管理是协调,协调的结果在于物与人的理想结合。仔细品位,还是很有道理的。
4.思维是火,作文是花
作文是学生将对客观事物的观念通过头脑的处理之后形成文字的过程。在从客观事物到写成文章的过程中,要经过“双重转化”:
第一重转化:客观事物——反映——观念(情感)
第二重转化:观念(情感)——表现——文字(文章)
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上述双重转化,前一个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的转化,而后是作者的观念、情感向文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这其中,思维起着核心的作用。从起始阶段对于客体自然信息的反应与选择,到经大脑的转换加工成为主体的自为信息,然后编码组合成为新的人工再生信息,这整个流动过程,是作者多方面思维活动的集中体现。
“文如其人”,其实就是因为文章反映了作者自己的思维方式吧?
《做一个书生校长》
程红兵/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