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专业发展物理教学知识理解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6.船过河问题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学习运动的合成这一知识点的时候,老师总会列举船过河的问题,请同学们展开讨论,从中理解运动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一艘小船从河岸的A处出发渡河,小船保持与河岸垂直的方向行驶,经过10min到达正对岸下游 120m的C处。如果小船保持原来的船速斜向上游与河岸成α角方向行驶,则经过12.5min恰好到达正对岸的B处,求河宽。
如果从历年的高考试卷中搜寻,你会发现,很难看到“船过河”这样的试题出现。为什么这种平时大家都认为不错的为题,在高考中却予以忽视了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船过河的问题涉及到两个不同的参照系:水的流速相对的参照系是河岸,而船速相对的是流水。分析这类问题的时候,需要进行参照系的变换,遵循如下的法则:
船对岸的速度就是利用上述变换法则,通过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计算出来的,具体的公式就是:
V船对岸=V船对水+V水对岸
一个问题情景中涉及到两个不同的参照系,明显超出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因此,在高考中一般不会出现。
和这种情况相类似地问题还有“人在雨天中行走”的问题,雨水的速度是对地的,人走的速度也是对地的,要求雨水相对于人的速度,就要涉及到参照系的变换和反向的法则,显然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了。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其实可以讨论的东西是很多的,比如说飞机斜向起飞的时候的水平速度和竖直分速度、做平抛运动物体的水平分运动和竖直分运动等等。讨论的核心让学生理解两个分运动的等时性、矢量性、独立性等特征,情景的选择要以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前提。
7.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律?
在每学习一个概念和规律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和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引入××概念?”
“××定律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引入的?”
我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学生一头茫然,不知如何回答。心里肯定在想,概念、规律不就是为了解题吗?
不清楚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明白概念和规律在基本结构中的位置,仅仅通过大运动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解题来体悟知识,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的。
在讲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时候,我给学生编了一个小故事(一些历史典故加上故事情节的渲染):
说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以后,法拉第就根据对称性,写下了“把磁变成电”的誓言。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不断地设计实验,反复地进行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正当法拉第沉浸在发现的欢乐之中的时候,楞次宣布:感应电流的方向遵循楞次定律。欧姆宣布:感应电流的大小遵循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磁感应就是利用磁场获得电流的现象,现在电流的大小、方向分别通过两个定律予以明确了,还有法拉第什么事情呢?法拉第一下子懵了。辛辛苦苦了11年,最后的成果都是别人的,还有自己什么事情呢?
法拉第冷静下来之后,进一步分析,发现还有一个问题他们没有说明白——电源。现在的电源不是化学电源,不是法打电池,是一种利用磁场而获得新型电源,这种电源的特性还没有人加以研究。于是,他针对这一电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给出了这种电源的电动势所满足的物理规律。
由此可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一个描述电源特性的物理规律。电磁感应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新型的电路问题,新就新在电源上。这样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了前后知识的联系,知道了定律的地位。
由此可知,要将一个电磁感应现象分析清楚,需要同时运动以下三个规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确定电源电动势的大小;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大小;
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