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业杂志引领我成长

(2008-03-12 07:54:53)
标签:

专业发展

财富人生

感悟随笔

杂谈

分类: 我的心情

每年的春季,总有一项事情不会忘记去做,就是将一年来订阅的杂志全部整理好,装帧封面、装订成册。

订阅专业杂志是我的一个习惯。从1985年大学毕业的那年开始,我就开始订阅和中学物理有关的各种杂志,一直延续到今天。我自己收藏的部分杂志,可能比我们图书馆里收藏的还要全。

当初订阅专业杂志,是因为几个原因:第一,我毕业后留校到大学附中任教,附中也只是在我毕业的前一年才刚刚成立,从我的上一级留下来一个物理系的毕业生担任物理教师,大家都缺乏教学经验,通过杂志可以和外面的教师多学一点;第二,专业杂志总是能够尽快提供最新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方面的信息,能够让我尽快了解全国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不至于信息闭塞;第三,我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自己任教的班级里开办了一个“物理沙龙”,除了平时就一些物理问题展开讨论之外,还为班级编写了一份《物理报》,自己选编文章,自己刻蜡纸,自己印刷,这些文章的素材,大都来源于自己订阅的各种专业报刊杂志。

回想到我自己从一个职初教师逐步成长为一个特级教师的历程,从专业引领的角度看,这些专业杂志可以说功不可没。这些引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己学识的丰富和专业素养的提升。除了2000年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在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集中培训之外,我对物理科学的新发展、对中学物理课程教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对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认识,绝大多数来自专业杂志上各类文章的学习。别人的一些真知灼见,不光拜读,还常常记下要点,摘录的相关笔记就有好几本。现在有了扫描仪之后,感到方便了很多,看到好的文章就扫描下来,保存在电脑中。不过也有一个缺点,少了抄写的环节,对文章的理解似乎就有点缺乏深入了。

其次,搭建了一个和大师交流的平台。除了通过杂志不断刊登基础物理领域这些专家、大师的最新观点之外,每年由各个专业杂志组织的会议,也是一个和大师直接交流、沟通的很好机会。雷树人、阎金铎、乔际平、续培君、刘炳生、张大昌……等一批名家,就是通过这样的平台逐渐相识。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的名家风范,对我的教学和做人都带了来多方面的影响。

第三,提供了表达自己经验体会的机会。读别人的文章多了,在教学中的体会多了,自然就有了一些想法,要把自己的实践和感悟表达出来。为此,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从范围小的杂志《淮北教育》开始,在教研员的指点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专业文章;再把范围扩大到《煤炭普教》,在我们自己系统的刊物上尝试了一把。有了实践的基础之后,我开始向全国性的专业报刊投稿了。《物理教学探讨》、《物理教师》、《物理教学》、《中学物理》、《上海教育》、《中学物理教学》……一个个杂志,相继刊登了我的文章,从知识点的分析,到教学设计,到对素质教育等问题的探讨,再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等等。每次看到文章发表,都很高兴,要把这期杂志看好几遍。然后就是给自己定下一步的目标,争取再能发表一篇。就这样,专业杂志通过文章的发表不断地激励着我,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前行。

第四,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杂志看的多了,就知道哪一个地区哪一个学校有这样的一个教师,比较喜欢在什么领域很有研究,虽然并不相识,但对他们的情况了解的还是很多的。参加某一次会议,就会碰到其中的几位,相互介绍,相互交流,不经意之间就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记得1994年的暑假,我到山东泰安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物理教学研讨会,在会上就碰到了这样几个人,别人忙着攀登泰山“一览众山小”的时候,我们几个窝在房间里就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大家协助编写一本书,为其他物理教师提供试题分析和研究的思路。就这样,回去之后我们就忙开了,我记得当时我带了四个班级的物理课,其中两个高三,两个高二,每天光备课、批改作业都忙的不行,就这样还是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这本书的编写任务,其中60%的内容由我一个人完成,所有的插图都是我亲手画到硫酸纸上的。这就是我的的一本著作——《物理试题分析与研究》,当时卖出去了好几万册。现在掐指一算,自己参与编写以及独著的书籍已有十多本,但就是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正是因为如此,我对订阅的这些杂志保管的都很好,每年都要装订、裁边,把他们整理的整整齐齐的。一来表示一种敬意,二来自己查找文章的时候也会非常方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