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际部教育发展课程设置教育 |
分类: 校园一瞥 |
——学校工作计划解读之三
我校的国际部从创建到今天,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几年来,国际部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为人知到小有名气的发展历程,生源数量逐年增多,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去年毕业的持国外护照的第一届学生,基本上都考入了复旦大学,很好地提升了我校国际部的知名度。
在新学期,学校关于国际部方面的工作计划是:
八、以国际部为窗口,扩大国际教育交流的平台
继续探索国际部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品质。重点要加强国际部教学研讨活动,形成有学校特色和满足国际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框架,锤炼一支比较成熟的师资队伍。通过教学质量的提高,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与此同时,做好与国际姊妹学校的教育交流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工作。
要推动国际部工作再上新台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思考和实践:
第一,制定新三年的发展规划
国际部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说生源的渠道还不够宽广;国家政策以及高校招生政策的不断调整对招生工作的影响很大;生源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多问题;国际学生的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的配置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国际部的现状,找到进一步发展的抓手,明确重点建设的方向。这都是需要通过让国际部的全体教师一起参与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来达成共识的。
第二,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探索
有几类课程是我们必须要加强建设的。首先是HSK课程,汉语水平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语言基础,也是一些大学入学的底线要求,6级水平还是学校对从我校毕业的国际部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专门用于提高国际部学生汉语水平的SHK课程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力争使之成为国际部的品牌课程。其次是和名牌大学招生考试接轨的学科课程。家长把孩子送到国际部来读书,就是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能够进入名牌大学深造。为有这样需求的学生量身定做一组课程,并将它建设好,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第三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理解的课程,要通过这些课程的建设,让学生在学校过得愉快,学的生动,同时又让他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国际部课程建设的总的目标就是“形成有学校特色和满足国际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框架。”
第三,逐步形成一支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规划也好,课程也好,都需要教师来制定和实施。锤炼一支了解国际学生教育特点、明确国际部课程建设要求、勇于在国际部开展教育研究实验的教师队伍非常重要。要努力形成一种机制,让在国际部任教的教师有更多的专业发展的时空,给他们的专业进修、课程教材的编写、教育实践的探索等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第四,探索国际部工作的新思路
除了招收世界各国的学生到国际部来就读,为他们在中国的大学学习打好扎实的中等教育基础之外,我们也要拓展思路,探索和国际品牌教育测评机构的合作,引进国际品牌大学认可的课程体系和学分认定办法,吸引有意愿到国际品牌大学求学的学生到我校就读高中,把“引进来”和“送出去”两条路盘活。
第五,创新工作机制做好国际交流工作
我校目前和美国夏威夷的圣·路易斯中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女子文法高中、韩国釜山的养云高中……等结成了姊妹学校,每年都有双方学生和教师的互访。这些互访活动要求高、任务重,相互之间的沟通、短期课程的设计、本校学生的结对、外出考察的联系等等,主要都是由国际部来联系和筹划的。我校每年还承担了政府部门主办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接待不同国家的师生到学校学习中国文化,体悟上海风情,这些活动也都由国际部来设计、组织和安排。还经常有一些不同国家的学校,找上门来,希望学校能够接待他们的师生来访,进行互动交流。这些工作纷繁复杂,头绪繁多,给国际部的工作增添了很多的压力,带来了很多挑战。而且随着我校国际部工作的深入开展,这样的活动只会逐年增加,不会减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做好国际交流工作,光靠苦干就不够了,要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把这些工作安排的条缕清晰,丝丝入扣,展示学校的管理和组织水平,促进不同国家文化的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