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课程设置课程改革研究型课程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学校工作计划解读之二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最核心的要素有两个:一个是教师队伍;另一个就是课程。林林总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样的知识最重要,最有价值?这是课程理论中最基本也最深刻的一个问题。有人强调抽象的知识,有人强调实用的知识;有人强调知识本身,有人强调掌握知识的方法。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体现了不同的课程观。建设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就是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并通过学校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让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
在我校确定的学期工作计划中,关于“建设有特色的学校课程”,是这样表述的:
三、以完善拓展型课程为突破口,继续构建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框架
在多年建设“二期课改”三类课程的基础上,沿着“夯实基础型课程、完善拓展型课程、优化研究型课程”的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路,以打造有品牌的校本拓展型课程为突破口,重新梳理拓展型课程资源,根据教学反馈、师资现状、高考招生改革对学校课程设置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拓展型课程,发展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基础型课程集中精力在部分学科研讨并完成与教材配套的学法指导、训练方案,为最终在全校推广、形成特色打好基础;研究型课程加强研究性学习过程指导和管理,以学生论坛形式,尝试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成果的答辩与展示。
怎样落实好这一工作计划呢?
第一,要有课程意识。
简单地说,课程意识就是“教什么”的意识;教学意识是“怎么教”的意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课程体系都是国家制定的,课程的种类、课程内容和课时数都是统一规定和统一要求的,所以领导和老师都不考虑“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只关心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
“二期课改”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要经过学校教师的再创造,让它更符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自己也要根据办学思想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开设一定量的校本课程,丰富学校的课程类型。这就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树立课程意识的要求。如果自己都不明白“教什么”,要想将课程落实下去是不大可能的。
第二,要抓住突破口。
在三个板块的课程体系中,我们选择拓展型课程作为特色课程建设的突破口。这是因为这种类型的课程绝大多数属于校本课程,主要由我们学校自主来建设,这个板块的课程建设的好,最能够反映学校的特色。
建设拓展型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深入的思考:
一是以学科课程拓展为目的的校本课程。高中的学习以学科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属于国家课程,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国家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学校组织实施。但由于国家的教材要兼顾不同的学生群体,是从确保课程标准的底线出发编写的,因此不一定会完全符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国家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高质量实施基础型课程的举措之一。在开发这种类型的拓展型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与教材配套的学法指导、训练方案以及训练体系的建设,力争在这个方面形成每个年级相对固定、又可以不断完善的拓展型课程教材和学案,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是培养资优学生的拓展型课程。我们每年都有相当一批学生参加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大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启发我们,在高中阶段应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一些提升他们整体素质的课程,比如说初级竞赛课程、大学四级英语课程、文学和艺术鉴赏课程、哲学课程……让他们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获得锤炼,加速成长。
三是从研究型课程转化出来的拓展型课程。我校的研究型课程——“课题型课程”是一个品牌课程,在上海市也有相当的影响。在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若干个相对固定的课程系列。比如说传感器的研究、生物统计学的研究、文学鉴赏、建筑工程、文字演变研究……等等。一个主题多年研究的课题,通过一条红线串联起来,就是一门很好的拓展型课程,如果我们能够建设出这样一批课程,并在高一年级给学生开设,会很好地提升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对今后他们参加课题研究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也可以做到两类课程的有机衔接。
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了。
第三,要寻找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