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研究型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解读《关于中小学研究型课程实施的几点意见(征求意见稿)》(8)
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研究型课程的组织管理系统,校级领导有人具体分管研究型课程,明确各级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安排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成立研究型课程教研组,并制订课程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如:研究型课程指导教师工作职责;计算指导教师工作量制度;研究型课程档案管理制度;研究型课程实施校内设施设备使用制度;学生学习评价和考核制度;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分管理制度;课题开发、优秀指导教师奖励制度;学生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制度等。
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在教师的选聘、教材的选择、课时的安排、教学质量的监控、课程的学分和结业等环节,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操作的流程,无论是教务管理者还是任课教师都很清楚,所以运转很流畅。
但研究型课程有些特殊。首先,教师都不是专任的;其次,学习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模式;第三学习的时空安排随着课题的进展不断发生变化,生成性的成分特别明显;第四,不同课题小组研究的内容差异很大,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在评价的时候面临很多困难。这些情况的出现,其实就是因为大家对这种课程的管理还缺少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实施意见》给大家提出的这些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的建议等,也就是期望各个学校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管理的实践,从中探索那些是最有效的,最能够推进研究型课程的实施的。现在很多学校都有这方面的一些制度,在网上也能收集到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学校要加强从选择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到成果交流、评价反思等整个研究型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建立规范的检查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流程。运用教师指导手册(包括教学计划、活动设计、指导记录、教学反思等)和学生学习手册(包括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过程的记录、研究成果和学习评价等)记录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过程,为学生的学习评价和教师的教学评价提供依据。高中可以实行学分制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采用网络管理。
因为研究型课程生成性的特点,所以在课程推进中的过程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在确定课题的阶段,要关心课题组对课题本身的了解情况,选定的课题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方案。在课题实施的阶段,要注意方法的运用是否得体,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是否到位。在课题的结题阶段,要帮助分析用什么样的方式完成课题报告,以及如何和他人进行交流等等。最好能够设计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手册,让教师和学生能够随时记录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这些原始的信息,往往就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案例:一个小组的调查手记
2月5日,我们课题小组来到五角场附近的凇沪路,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虽然已经做了很多的思想准备,走在路上还一个个说的头头是道,但一到了地方,仍然感到很紧张。大家你推我,我推你,都羞于开口。好不容易张口了,说话又支支吾吾,吞吞吐吐的,讲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好在我们带去了自己的学生证,帮助我们救了不少的场。一个半天下来,只采访了22人。
2月8日,我们第二次来到五角场附近的邯郸路。有了前几天的经验,这次我们明显地不很拘谨了。我们学会了在询问之间,先给别人一个微笑,发现这样的效果非常好!同时也发现行人比上次配合多了。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增加了对被调查人基本情况的调查,以了解职业特点是否与读报习惯有关。这次我们完成了31份调查问卷。
2月9日,我们第三次来到五角场附近的黄兴路进行调查。由于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虽然时间只用了第一次减少了近三分之一,但是却得到了44份调查问卷。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向被调查者解释和表明自己的身份,目的和要求,即使累了、倦了,还必须满面笑容地去调查,不断会有人还没有等你把那些“开场白”说完,就头一摇、手一甩地扬长而去。我们在一次次的挫折中“爬”起来,再去寻找另一个“目标”,完成一份份的调查。
2月17日,在五角场翔殷路进行调查。已经是第四次了,新鲜的感觉已经荡然无存,但是调查却进行的更加熟练了。我们在询问时,语言更加令人有愉悦感,行人也愿意以微笑来回答我们了。我们很高兴,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成功的人际交往的方式。今天破天荒地完成了68份调查问卷,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我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冲动:“有没有哪家用人单位雇佣我们做社会调查员呀?”
上述的这个案例,是我校的一个课题小组,在调查不同阶层的人对上海的《新民晚报》哪些栏目比较喜欢的研究过程中,四次在五角场开展随机调查的实录。从这个活动记录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的成长,这本身就是这门课程的价值所在。如果没有当时的记录,等到研究课题全部结束之后让学生再来回忆,这些细微的情感变化肯定是回忆不出来的。由此可知加强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保障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要优化学校实施研究型课程的环境,开发各种校外课程资源,建立校外参观、实验、实践的基地,组织校外导师团。落实开展研究型课程的经费,确保必要的教学设备。
任何—门课程都需要相应的良好环境作为生存条件,否则课程就很难实施下去。研究性课程是一门新型课程,它作为现今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效的开发和实施,更加需要学校小环境、社会大环境的支持。
研究型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利于促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平等对话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课程的健康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电视讲话、制作宣传研究型课程的专题片、在报刊上介绍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文章、编制课程改革宣传手册、召开各种类别的动员会和展示会等形式,来营造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良好氛围;学校层面要使教师和学生理解开设研究型课程的意义,激发师生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兴趣,引导家长和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支持、参与课程的开发,努力营造社会共同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良好环境。
如果没有大量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很难保证研究型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课程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成为学习内容,让教学“活”起来;有助于开拓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案例:我校特别关注的校内课程资源:
1)教师资源:教师的指导行为本身就是课程资源。教师的爱好和特长,也可以成为研究型课程的资源。
2)学生资源:学生的研究型课程学习活动中的经历和表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独特特长,都是研究型课程的资源。
3)图书资源:学校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在学生课题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实验资源:学校多个自主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电子阅览室,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索提供了课程资源。
5)学生成果:十年来,一直坚持编辑出版学生参与研究型课程的论文集,收集每一年度优秀的学生研究成果,包括开题报告、过程记录、体验感悟、课题论文等等内容。这些内容成为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时必备的参考资料。
6)校园环境:校园小品、荷花池、操场草地、学生宿舍……都是课题的来源。
7)校园文化:学校艺术节等各种活动的项目设计,就是充分利用学校校园文化资源的过程。
案例:我校特别关注的校外课程资源:
1)专家学者:近六十多位专家学者给学生开设的系列讲座,每年带领一百多位学生开展的课题研究活动,是学校课题型课程一笔弥足珍贵的课程资源。
2)社区的科研机构:附近大学各类实验室、情报资料室……每年都有我们的学生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学生享用的不仅是这里的物质资源,还有其中的人文资源。
3)社区的信息情报资源:杨浦区图书馆、区环境监测站、区卫生防疫站、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图书馆……都是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他们可以获得许多直接的或者间接的课题研究的资料信息,并同时可以得到不同领域专家们的点拨指导。
4)社区的自然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事业、衣食住行、卫生保健、环境保护、城市景观、文明习惯……学生生活在社区之中,对这些自然资源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很多研究的课题就是从这里引发出来的。
5)家长资源:很多学生家长,在某一方面很有造诣,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学校通过高质量的开设研究型课程,引发家长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关注。然后发动学生,动员自己的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
7)科普活动基地:东方绿洲、上海科技馆、秦山核电站、浦东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来到这里,利用这里的社会资源开展课题探索,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课题研究。
8)网络资源:通过互联网络搜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资源,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研究的信息交流和咨询,已经成为学生课题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
9)社会自然资源: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常常引起学生的关注,成为他们课题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