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课程改革课程设置研究型课程研究性学习教育资源校园 |
分类: 校园一瞥 |
今天,学校里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就是“课题型课程开题仪式”。来自复旦、同济、上海理工……等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三十多位教授、博导来到我校,参加今天的开题仪式,并和各课题组的同学们研究课题方向,商定研究计划。
隆重的开题仪式
“课题型课程”按照上海“二期课改”的分类,属于研究型课程;按照全国新课改的界定,属于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我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理念的提出而诞生的一门课程,在上海市研究型课程的建设和推进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校课程建设的方案、指导师指导的丰富案例、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等,频频出现在市教委组织编写的研究型课程学校指导用书、教师指导用书以及学生指导用书之中,有力地推进了上海市新课程的开展。
我校的“课题型课程”从1997年底开始启动。在此之前,我校的康校长到美国去教育考察,对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很感兴趣,如何借鉴他人的经验,为21世纪的中国培养杰出人才?带着这样的问题,学校展开了思考和讨论。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情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其一,名校的名学者现象。著名的学校,都有过一批著名的学者在那里任教的经历。朱自清就曾经是江苏省扬州中学的语文教师;清 华大学教授沈元也曾在中学课堂的三尺讲台浑洒自如,结果使陈景润从中学时代起就萌生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理想。名专家、名学者的迷人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在科学前沿阵地精湛的见解,对于学生成才,对于学校建设的价值是非同小可,他们使学生紧跟时代脉搏、用跨学科的综合观念去分析、研究,这远非大量练习和反复操练所能比拟的。此外,名专家、名学者献身科学的精神,执着追求的品格、严谨不拘的态度,对人的培育绝不是普通课堂所能替代的。
我校四周高校林立,在国内甚至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专家、学者很多,他们在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希望能为青少年的科学普及工作做些工作,这为我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我校从实际出发,聘请了很多专家、学者作为学生的导师,开始了“课题型课程”的课程建设实践。
“课题型课程”由三个支柱组成:一是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二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三是充满人格魅力的“名师点拨指导”。我们特别重视名师的引领,这是因为:首先,通过科学系列讲座,让学生了解专家在各自研究领域中的新思想、新成果,为学生播下科学的种子;其二这些专家、学者带来的不同方向的、有一定高度的课题,可使学生摆脱学科学习的束缚,用跨学科的、综合的观念去分析、研究,有助于学生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其三通过专家、学者的价值观、道德情操等人格力量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影响学生的成长;其四能使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我们的课程体系,构建出面向21世纪的、致力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题型课程体系。
十年来,学校在“课题型课程”建设方面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程。在不少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建设呈现“昙花一现”的境况下,我们学校一直坚持自己的实践,其中的过程大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对导师队伍的认识和组建以及课题研究阶段。这个阶段大致用了三年的时间。这个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外聘专家队伍,建立本校的指导教师队伍,形成一批课题研究的系列。
二是逐步形成课程的阶段。这在第一阶段的基层上又大致用了三年的时间。对课题型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学生学习评价、学籍管理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实践,并获得了市教委的认可。
第三阶段是向学科的渗透阶段。从2001年至今,学校在通过课程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一直致力于在学科层面的推进工作,让更多的一线教师能够承担起指导的任务,让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科学习活动的一种常见方式。
第四阶段是进一步扩展教育资源的阶段。近些年来,我校一方面注重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和社区、家长联系,利用他们所拥有的丰富教育资源,充实我校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设施,为课程的推进提供保障。
十年来,参加“课题型课程”学习的学生,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汉语新外来词的发展趋势”、“转基因金鱼的实验”、“利用霍耳传感器进行各种常数的测量”……等一系列课题引起了专家和媒体的关注,一批学生在“创新大赛”、“明日科技之星”等的成果评选中连创佳绩,还代表祖国到世界各地参赛夺标。……
我个人前些年负责这一课程的建设和研究工作,和学校的“课题型课程”同步成长,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有:
1.领衔的上海市教育规划课题“课题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于2005年结题,科研成果获得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区一等奖;
2.将课题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建设和实践之中,于2004年撰写了教育科研专著《高中物理课题研究》,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3.成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研究型课程的建设”项目组核心成员,参与“上海市中小学研究性课程指南”的编写工作,参与多本学校指导用书、教师指导用书和学生学习用书的编写,为上海市的研究型课程整理出了丰富的案例。
4.在上海、安徽、黑龙江……等地培训省级研究型课程骨干教师,将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成果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各个省市辐射,促进各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衷心祝愿我校的“课题型课程”在新的十年中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不断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出更多的经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