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物理实验 |
分类: 他山之石 |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群众性意味着这个学会没有行政方面的权利,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吸引全国各地的物理教师和物理教育工作者,通过组织的各类活动给大家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凝聚人心。学术性要求这个团体围绕物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展示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给大家提供研究的平台。
每次专业委员会的年会,都会安排一系列的学术报告,开拓大家的研究视野,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本次活动也不例外,几位教师从不同的领域向大家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给了大家很多的启发。
在这些学术报告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刘炳生教授所做的题为“中学物理实验研究的体会”的报告。从一个个的实验出发,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好奇和求知的欲望,直至学生喜欢物理、追求物理、并把物理专业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方向,刘老师在这里做了大量的工作。情感的提升,需要一个具体的教学行为来支撑,刘老师利用小实验告诉我们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是如何通过具体的实验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实现的。
刘炳生老师研究物理实验有将近40年的时间,他在报告中通过如何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这一问题,谈了自己在实验研制和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刘老师和他的父亲都是原来的江苏师范学院(现在的苏州大学)朱正元教授的学生。朱先生生动有趣的教学,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说:“物理,物理,以物讲理”,比如演示实验要“简单明了”,在没有实验器材的时候提倡“坛坛罐罐、拼拼凑凑”,“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可以用瓜菜代”,等等。在上大学的期间,朱正元教授曾经亲自做了一个3~4米长的斜槽,用节拍器来记录时间,给刘老师等演示伽利略的斜面落体实验。并从理论上给予深入细致的分析,让大家感到小小实验,大有学问,激发了刘老师关注物理实验/研究物理实验的志趣。
在刘老师的介绍下,我们才知道,在扁平的玻璃瓶中装满水,借助一个细玻璃管演示物体的微小形变,是刘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首创。当时的许国梁等老一辈物理专家对刘炳生老师的设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使刘老师深受鼓舞,并更加坚定了在实验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刘老师的几点体会是:
动力来自何处?来自于好奇心和学生的兴趣。对许多物理现象的奇妙感到好奇,想搞明白,就是自己持续开展研究和探索的动力。
实验研究的思路是:着眼于宏观,着手于微观。所谓的宏观就是教学的需要,要从教学的基本要求出发,把一个个小实验做起来,并做一些研究。教师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会有很多的点子,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就会束手无策。
习惯也很重要。我的习惯是动手试一试。想到之后就要动手,去试一下,这样才会有真切的感受和认识。
关键是多思考和有思想。从想做的实验上多进行思考,把所有的经验都调动起来。
如何通过现在的教学,给孩子创设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昂着头、张着嘴巴、脸上荡漾着笑意、心里琢磨着问题、手臂高举等着被点名回答问题……我想,实验教学在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刘老师给大家举了一个实验的案例:在一个碗底盛上一点水,然后将一个略微高过水面一点的蜡烛点燃,观察蜡烛的液面和水面相平之后回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实验观察表明,烛焰会先逐渐变暗,在快要消失的时候又慢慢的变亮,变亮一会之后又重新变暗,然后再次逐渐变亮……,刘老师在广西师范大学带领那里的研究生做实验,看到这种“回光返照”现象反复达到9次之多。这样的现象不光学生意想不到,连刘老师自己也意想不到。由此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蜡烛的蜡不塌缩?水为什么不进入蜡烛的凹面,将烛焰熄灭?烛焰为什么会反复变化?……当你能解释这些现象的时候,就会获得兴奋感和充实感。教师要特别重视实验的作用,把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起来,这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遵循直觉诱发——动手参与——探究提升的思路,逐步加以培养。应全面提升学生的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和理论探究兴趣。生活中常有“视而不见”的现象,是因为缺乏观察造成的。要培养孩子爱观察,会观察,按照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的顺序进行观察和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实验,给学生创设能自己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具体的动手实践中感受真知。
刘老师在讲座的过程中,给大家展示了很多设计精妙的小实验,小制作,以及从中提炼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让大家大开眼界。社会上有“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其实,就中学物理教学来说,就可以分成多个不同的领域。教师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坚守、钻研,都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念头,肯不肯脚踏实地地去做。刘老师的工作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