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生活校园师生情谊 |
分类: 我的心情 |
在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期间,遇到了我的几位老师,令我喜出望外。
几位老师都是首都师范大学的,之所以成为他们的学生,还要感谢世纪之交的时候教育部开展的“跨世纪园丁工程”培训项目,我有幸成为上海市物理学科五位成员之一,到首都师范大学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在这些老师的麾下学习、成长。这次年会上见到的几位老师分别是:
1.卢慕稚老师
我们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前后在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了一年,时间从2000年的10月到2001年的9月(其中集中学习期间是三个月),卢慕稚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她是一个非常细心和善良的人,对班级的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友善,让我们感到特别的亲切。在她的带领下,班级的学习和各项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学员们的成长和进步也很迅速。
虽然完成了学习任务,离开了首都师范大学,但和卢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一直没有间断过。记得前两年,区政府和区教育局要举行大型教育论坛,想从北京等地邀请一些名学校的校长到杨浦来讲学,教育局领导知道我在北京学习过一段时间,问我是否能联系到这些名校长,我就想到了卢老师,赶紧电话过去向她求援。她非常认真地对待此事,多方联系,给我们架起了和北京的名校沟通的桥梁,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我自己写了几本书,也不忘记寄给卢老师,让她给予指点。
这次会议上,看到卢老师一点都没有变,还是那样的善良、开朗,让我感到非常开心。得知现在的她已经在首师大换了一个工作岗位,并在百忙的工作中坚持读博,一种敬佩之感油然而生。真诚祝愿卢老师永葆青春!
2.邢红军老师
邢红军老师是我们这个“骨干班”的副班主任兼中教法实验课的授课教师。因为他刚调到首都师范大学不久,所以和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有很多共同的语言,除了平时的教学之外,我们也常到他所在的实验室和办公室聊天,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很多,也很通畅。
我到现在还记得他给我们设计的几个中学物理实验。比如说斜面上物体沿不同的倾角下滑的时候的摩擦力和倾角的关系研究等。这些实验看似平常,要做好确实非常不容易,实验的过程是对学员的科学探究能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的全面的考察,更是对我们是否具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的考核。这些实验很吸引人,我们除了做了规定的实验之外,还研究了其他几个实验,收获很多。当时交大的王铁桦老师正在研究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物理实验,我们也用这样的手段探究了一些实验,获得了别样的体验和感悟。
去年年底的时候,邢老师还就原始物理问题的数据采样等和我进行过交流,我帮他在上海的区重点和市重点学校进行了设点采样,也从中了解了他最近的一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听他介绍,现在首师大物理系的中教法就剩下他一人了,每学期有很多课,还要请首师大附中的教师帮着带课。想起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乔际平、续佩君、邢红军等人,是多么强大的一个基础物理教育研究的阵容。现在乔老师驾鹤而去,续老师退休,几年的工夫,那里变化还是很大的,也感到邢老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3.张大昌老师
张大昌老师是本次年会的主角。他是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现任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审。他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曾在首都师范大学任教十多年,后来到人教社工作。我们到北京学习的时候,首师大物理系专门将他请过来给我们上课。我记得他在讲课的间隙,并不离开教室回办公室,而是坐在讲台上的椅子上,非常和蔼地和我们聊天。我有好几次围在讲台前,向他提出问题,听他的解答以及他解答别人的问题,感到是一种享受。他在人教社工作期间,也不断地通过网络等途径回答教师和问题和学生的问题,我直到现在还经常看他的文章。
几年之前,张大昌先生和乔际平先生代表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到上海了解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情况,其中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我们学校听的,我当时安排了一位教师上了《共振现象》这节课,后来我有关这节课的反思写成的教学案例,还获得了全国教学论文评比的一等奖。王铁桦当时在风华中学演示的DIS数字传感实验,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见到张老师,明显感到他的头发白了很多。不太浓密的短短的白发,更衬托出他的精神矍铄,他的学者风度。他还是那样的慈祥,那样的智慧,那样的从容不迫。衷心祝愿张老师健康长寿、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