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石 |
——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主题综述之五
这是关于第三届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的最后一篇文章了。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会的两天时间里,每天都忙着进行会议记录,对各位专家的发言采用的是囫囵吞枣、尽量记录的方式,对他们发言的体系以及着重想表达的思想体会的不够深刻。最近一段时间,对这些发言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消化,原来很多随笔记录下来的信息点,其中的深刻含义逐渐显露出来,让我感到会后的消化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几篇综述,大都是作者的讲话要点加上我的理解整理而成,由于我个人的理解水平,可能会曲解发言者原本的意图,倘若真的如此,还要请各位谅解。
昨天晚上,在开始本文最后的整理时,看到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正在播放人大附中为庆祝第三届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而举行的“在灿烂的阳光下”文艺汇报演出(我在10月25日曾经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博文),感到很亲切,我特意在电视机前看了一会,也算是另外一种回顾吧。
下面继续昨天的话题。
王志坚校长发言的题目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适宜、最充分的发展——从成都七中的未来发展看中国的未来教育。
他说,学校未来发展必须关注三个方面: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建立优良的教师队伍;学校要做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成都七中的追求是: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领先。
核心是学生成才,让学生在学校里得到最适宜和最充分的发展。所谓“最适宜”的发展,就是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所谓“最充分”的发展,就是潜能的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人的全面素质的完善和发展。
教师也是发展的人,教师发展的目标是教育家。教师的不断成长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学校领先首先是人才辈出,让更多的经验成果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特别强调办学思想的与时俱进。王校长通过自己学校几十年来办学思想的逐渐变革说明了办学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卡罗琳·肖女士发言的题目是:为未来而教育——创造机会。
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劳动力,还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富有主见并选择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卡罗琳为此提出了三个问题,并就此进行了诠释。
第一,世界各校拥有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①学校是未来公民的守卫者。要让学生成为未来公民的守卫者,学校就要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会设计自己的生活。②学校是孩子福利的责任者。要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到自信、快乐,学校要承担起养育、培养的责任。③学校是知识的提供者。这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最重要的知识应该是能够鼓舞和影响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获得自身发展的知识。④学校是机会的提供者。学校为学生所做的事情,可能会帮助学生,也可能会妨碍学生的发展。学校在承担培养、帮助学生的责任的时候,要成为学生梦想的守护着,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能继续抱有梦想。
第二,我们离拥有共同的目标还有多远?
①在教育哲学上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和学校,有着完全不同的教育哲学,这是教育理念和行为出现差异的一个重要的原因。②文化上的差异。每个学校,都在致力于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这是学校立足成长的基础。但除此之外,更需要相互学习、尊重并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③国家的期望。教育工作者有时会面临着这样一个困惑,就是国家制定的一些教育政策自己并不赞同,但却不得不被迫执行。如何在教育政策和允许自由、鼓励创新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还有待遇进一步探讨。④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不可能为学生提供今后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课程。那么该如何选择学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呢,各个地方的看法并不相同。一般说来,语言、计算机等国际通用的课程,比较有利于国际之间的相互交流,而历史、本土文学等课程,适合于在当地开展研究和学习,对学生理解当地的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课程之间的相互交流,也需要进一步探索。⑤价值观。学校教育,要有鲜明的价值观,这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追求。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具有公正和诚实等品质。
第三,我们如何创造机遇?
在学校里,要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来促进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教室里,要让学生理解将要面对的世界给我们提供的机遇和挑战,鼓励学生迎接挑战,满怀信心地去探究、去实践。要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和习惯,让他们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能组织各种各样的自主学习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课程,让他们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发挥团队精神,培养领导力。
大家都很熟悉教育的冰山模型,说得是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就好像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教育的大部分的东西都隐身在冰山水面下,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教育没有答案,只有不断的问题。
王金富先生发言的题目是: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数理中学的英才培育模式。
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数理中学是一所崭新的学校,创办于2005年,由董事会进行管理。学校创立的目的是为了成为新加坡的“一盏明灯”,指引数理方面的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实验、探索、超越。学校有充分设计自己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的能力。课程与新加坡的国立大学有很好的衔接。
这所学校现在有667名学生,67位教师。教师当中,9%是博士,希望将来达到30%,其余的教师都是硕士。学生的选拔非常严格,通过入学考试、学校推荐、营地活动、面试等多种途径进行,选拔出来的人才绝大部分是新加坡各校的佼佼者。
王校长详细介绍了他们设立的“2-2-2”的课程结构和他们的课程特色,让我们听了大开眼界。
在交流中,大家对论坛中所谈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下面就两个问题的讨论再做一点综述。
根据阿比盖尔·詹姆斯博士的演讲,男孩和女孩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者不少的差异,那么到底学校是应该男女混校还是分开更好呢?大家在讨论中,有这样的一种观点:男孩融入社会活动的时间比女孩晚,分校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一些大学教授也说,在学校里能够明显的区分出女校的学生和混校的学生来。还有的观点认为,不管男校、女校还是混校,必须是好学校,性别没有质量重要,选择学校的权力应该交给学生。学校的开放、友善会影响学生和教师,学生的气质和学校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之间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的政策导向。比如说西方推行小班化,一下子需要很多的教师,造成教师整体质量的下降。二,经济状况也是造成教师质量差异的原因。教师生活在社会之中,在付出同等劳动力的情况下的待遇差异会导致优秀的教师脱离教育岗位。三是教育的标准在逐渐下降。比如在英国,以前只有6%的学生能够上大学,现在达到了50%,大学入学的门槛普遍降低,教师获得教师执照的标准也降低了很多,造成现在的教师质量下降。很多教师现在只是说教,只是在应付课堂。四是国家财政对教育的预算在逐渐减少。国家在教师身上投入不足,造成了教师质量的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