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开学、庆祝教师节的活动才告一个段落,师生们又迎来了“十一”黄金周的长假休息时间。在放假之前,是不是要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如何布置,是学校和教师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为此也做了一些思考。
1.要不要布置作业?
我觉得需要布置。其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要让学生尽量不要丢失了学习的节奏。学生的学习和运动员的训练一样,是需要进行不断地调解,逐渐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的。开学到现在,不过四周的时间,老师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让学生逐渐从暑期休息的状态调整到了学期学习的状态,刚调整到位,又面临着长假,前面的很多功夫可能就要白费。布置一点作业,让学生在假期中知道自己还有一点学习任务,对保持学习节奏会有一些作用。二是和遗忘做斗争。有一些同学,如果不给他布置一点作业,他可能就一点也不会去温习功课,7天过去之后,前面四周学习的东西就会忘的差不多了。
2.布置的作业想达到什么目的?
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这是备课组的老师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和平时的练习差不多的习题,再给学生布置上几套去做,学生往往缺乏积极性,甚至可能抄抄答案就完事了,劳民伤财还没有效果。
假期作业,最好能让学生从中进一步体会这一阶段学习的核心知识,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某一知识是核心知识,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来?这一知识和其他知识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要理解核心知识,我们需要把握哪些要素,要建立核心知识和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假期作业,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实践性方面的任务,让他们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如果能够将近期所学的知识和假期的实践性活动的内容相结合,那就更有意义了。假期的作业,还可以和学校潜移默化的道德培育的主题相结合,让学生无论在校内校外,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
想明白了这些事情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作业的形式其实是可以多样化的,比如说知识的归类整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甚至具有个性化的作业……等等。不过,非常规类型的作业,老师事前是需要进行指导的,如果放手给学生去做,学生就会随心所欲,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作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作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要通过作业的反馈才能看出来的。反馈的途径主要有:作业的批改、针对假期作业的测试、学生的访谈等等。经常会听到有学生和家长说,某些老师假期布置的作业很多,学生辛辛苦苦做完了,到了学校老师收起来就没有下问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批改了,也不知道做的情况如何。如果真是这样,那还不如不要布置,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以让教师少落骂名。
作业只有通过教师的批改才能起到反馈的作用,才能为下一步教学进度的调整提供依据。如果总是“跟着感觉走”,那错误也会总拉着你的手的。我这几年一直鼓励老师在考试之后对试卷进行统计分析,不少这样做了的老师告诉我,统计出来的数据,和自己在批改试卷中的感觉是有差异的,有时差异还不小。也就是说,即使批改了试卷和作业,在缺乏统计的情况下都会出现判断上的不准确,如果没有反馈,那将会怎样呢?
在长假来临之际,我给老师们提出了一些要求:认真思考长假布置作业的目的和意义,适量地给学生布置一点作业,并在学生返回学校之后的三天内,对学生的长假作业进行批阅和讲评。这样的要求,增加了老师们的负担,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