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教学知识联系 |
分类: 课程教学 |
在讲解并板书了上述内容之后,老师又给学生出示了三道选择题,让学生通过选项的判断,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但从学生现场回答的情况下,学生理解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
案例2:集合之间相互关系的比较
这是一节数学“集合”一课的复习课。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了和集合相关的概念和内容,然后进行练习训练。
其中有一道试题的意思是这样的:已知三个集合A={x│x=n,n∈Z},B={x│x=n/2,n∈Z},P={x│x=n+1/2,n∈Z},寻找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上的困难,老师非常耐心地引导学生一点一滴地分析,找出了最后的答案,然后就换了一个话题讨论别的概念去了。
上述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学生的困惑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当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还是会出现障碍,仍然会感到茫然。
怎样让学生建立起几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看来单靠讲解一些例题,让学生去悟是不够的,首先,需要给学生搭建联系的阶梯,也就是教给他们建立只是联系的思路和方法。
比方说案例1中加速度、速度和运动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阶梯,就可以这样来搭建:
第一步,根据试题所述的情景,明确物体的速度方向;
第二步,判断物体加速度的方向;
第三步,根据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相同还是相反,确定物体运动的性质。
另外还要告诉学生,试题情景的创设,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表述,介绍物体运动中的几个关键点;二是将所有的研究信息浓缩在一个运动图象之中,要求学生根据图象提取信息;三是给出一个物体运动的函数关系式,看能否从这个关系式中还原出运动的性质和特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