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课程教学 |
这篇文章是从一个侧面对建设两年来教学工作的一个总结,是应区教育局的要求撰写的,准备在全区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这也是我在建设工作期间所写的最后一篇总结文章,放在这里,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最近两年,是建设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学校在德育、教学、课程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两年来高考本科上线率连创新高,学校在推进“两纲教育”的实践中获得上海市优秀组织奖。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因为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上好每一堂课”
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课堂。好的课程、好的教材,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才有可能为学生所得并加以运用。对于课堂教学,无论怎样重视都不为过。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以“切实上好每一堂课”为标志,开展了一系列的聚焦课堂活动。
一是每个教研组制定具有本学科特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这样的标准要体现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要针对本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标准的制定由浅入深,先从基本的要求开始,在大家都能做到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评价的指标。
二是依据“一堂好课的标准”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使听课评课有章可循。学校校长带头每天坚持听一节课,同时要求老师们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并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比赛和大型展示,促进教师之间听课磨课活动的开展。
新课程实施一个学年以来,高一年级的教师们就开设了34节区级层面以上的教学公开课和研究课,开出了52节校级公开课,平均每个教师开出近3节公开课,参加的听课评课活动就更多了。
三是在课堂的基本教学环节上做文章,特别重视备课环节的落实,引领教师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汲取学科的新知识,新养料,不断探究教学的新思路。
我校确定的教学基本环节及其要求是:
1)备课。要使自己明白;要使学生明白;要使学生容易明白。
2)上课。要导致学习活动的发生;要实现师生互动;要以思维为核心。
3)作业。要和遗忘做斗争;要促进思维的形成与巩固。
4)测试。要丰富测试的方式方法;要明确测试的目的;要发挥统计汇总的作用。
高三化学备课组由三个青年教师组成,其中有两位是在我校第一次上高三。为了让化学班级的教学齐头并进,备课组长唐老师自己研制了一个成绩统计分析软件,对每次测试之后学生的答题情况全部输入电脑,进行统计分析。
这些分析包括:每一道试题的正确率,出现错误的是哪些同学,错误的类型是什么?每一道大题各个班级的回答情况如何,差异在什么地方,这些差异反映了教师教学上的那些特点,如何取长补短?等等。正是由于她们认真细致的工作,一年来,几个班级的化学平均成绩始终保持在1分之内的差距,而且在区重点中学中处于很高的水平。在今年的高考中,三位老师所带的班级,只有3位同学没有达到本科线,这和她们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是要关注教学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样的语言和各种各样的此类书籍漫天飞。我一直关注着老师们的工作,并没有看到他们喊出这样的口号,但是他们确实是把握住、处理好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很多细节。张老师班级的学生放回家里自学备考了,她对班级里的个别同学不放心,打电话到家里问他们自我学习的进展,果然他们觉得一个人学习缺乏氛围,效果不好,张老师就把这几个同学组织起来,让他们在学校里学习,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这样的一个细节,使得这几个同学最后搭上了本科的班车。语文备课组长徐老师,将各个区县的模拟试卷拿来后,不是随意地印发给学生操练,而是自己全部做一遍,将其中有价值的试题推荐给同学们,节省了同学们的宝贵时间,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都是这样的平凡故事,其中体现出的细节处理却是不平凡的!
2.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计划的落实……学校里几乎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教育充满了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教与学的矛盾,在生源状况无法改变的现实情况下,教师就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就能够上去了。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营造自我学习的氛围。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教师自己不读书,培养不出会读书的学生;教师对待学习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制定《学习型班组建设条例》,给老师布置读书任务,组织自我学习的经验交流等,采用各种途径营造自我学习的氛围。校长更是率先垂范,向全体教师工公布自己自我加压的“四个一”工程:每天听或者上一节课;每天思考一个教育的或者社会的问题;每天写1000字以上的评论,每周读一本书。并自觉接受老师们的监督。这是一件非常艰辛的工程,不过他自始至终坚持下来了,并通过自己的博客,将践行“四个一”工程的情况及时展现给全校师生,并和他们互动交流,逐渐感染一批又一批的教师,教师的学习氛围日渐浓厚。
二是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我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重建立一支具有宝塔结构的骨干教师队伍,其顶端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队伍,中间是校级骨干教师以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组成的队伍,基座是全体教师。班主任队伍建设,也有类似的层级,通过“星级”来体现。
除了给予骨干教师和星级班主任队伍津贴之外,我们还做了如下的工作:搭建成长阶梯——让老师有追求;制定成长计划——让老师有目标;开展多元培训——让老师能学习提高;组织丰富的活动——让老师得到锻炼,才华得到展示,信心得到增强。我们要求骨干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计划,要求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生涯规划,通过“教学谈艺坊”、“教学风采大赛”等多种渠道给教师搭建平台,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于学校来说,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发展”,只有教师发展了,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
三是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学校的任务驱动也很重要。我们每个学期都要举行1~2次大型的教育教学展示活动,根据活动的性质,为老师们提出教育科研、课堂教学方面的要求,搭建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我们邀请市区的教育专家、教研员参与这些活动,并对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给与点拨,在这些活动中,不少老师的才华得到了市区教研员的认可,并在新的教学研究的平台上予以推介,或选拔参加各种教学比赛活动,这些平台让老师收获了自信,开拓了视野。
四是重视校本培训工作。针对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实践理解的实际,我们设计了系列培训专题,有以“理解课程”为主题的“二期课改”通识讲座;以“切实上好每一堂课”为主题的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要求讲座;以“拓展型课程的内涵与开发”为主题的拓展型课程实施的讲座;以“研究型课程的内涵与开发”为主题的研究型课程认识的讲座;以“德育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有效性的讲座;以及以“校本教研”为主题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方面的讲座。这些讲座激发了大家对新课程理念和实践的思考,营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
3.探索校本课程建设
课程是育人的目标向学生真实的发展转化的载体,教育的理念要通过课程加以落实,学生的成长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课程建设,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基础型课程的实施,在确保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开齐开足各门功课外,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一是每周语文、英语各拿出一个课时用于限定性阅读,到阅览室里上课,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二是摸索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利用电子白板实践师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下的互动。我校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所有班级全部配置了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在学校的实验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很好地促进了教师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台湾地区的教育同仁前来学习交流;三是加强教材的二次开发,在深入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和“二期课改”新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使之更加适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四是挖掘新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和学科知识的教学融为一体,推进“两纲教育”进课堂。
拓展型课程的建设,我们采取了以点带面的做法,探索学科拓展型、专题教育类以及活动类三个不同科目组的拓展型课程的实施特点,在每一科目组中选择一些有特点的课程进行重点开发。在学科拓展型方面,我们以语文、化学、数学等学科为主,鼓励“《论语》选读”、“化学自主实验”、“数学中的美”等拓展型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并以此为示范,带动其他教师参与此项工作。一年来,先后又有18个选题申报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并通过了科研室的初审;在专题教育类方面,我们重点加强了“国防教育”、“消防安全”两门课程的建设,并和上海市武警消防指挥艇、中国人民解放军舟山警备区上海干休所共同来开发这一课程,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活动类科目组,我们以“学农”活动作为切入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对这一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周密的设计,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进行实施。2006年年底,区德育室在我校举办了两纲教育推进会,对我们的探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研究型课程的建设,我们是从培训教师开始的。我们专门进行了“研究课题的选题和设计”的系列培训,让老师们根据要求,自己设计研究选题,然后组织相互交流,通过思维的碰撞获得课题设计的新思路。比如学校组织的“我来设计一个研究课题”专题活动,就吸引了80多位教师的积极参与,写出了一大批设计案例。我们组织老师制定评判标准,依据标准分析各自的设计,然后加以完善和修改。并向出版社选送了一批案例选题,其中14个案例被选入《高中研究型课程学习包》,作为教材供全市高中学校选用。
今天暑假,市教委召开“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出了具体部署。市教委还下发了“沪教委基[2007]46号”文件,具体落实此项工作。在学习文件、领会文件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我们的做法是和市教委的要求完全一致的。在新学年,我们将继续深入推动以上几个方面工作的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聚焦教学质量,以学校的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为契机,拾级而上,勤于实践,努力推动学校的迈上发展的快车道。
课程教学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工作也肯定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期望各位校长和专家给与点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