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课程教学 |
从高一年级开始给学生每周增加一节语文阅读课,是我提议的。提出的缘由主要有三个:一是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方案》中,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都有限定性的语文阅读课,到了高中就没有了。现在大学又特别倡导人文教育,提倡学生的自我阅读,在高中增加阅读课,有利于三个学段的相互衔接;二是对中学生现在的阅读现状感到深深的忧虑。很多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动漫、明星……,对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缺少了解,更谈不上鉴赏了;三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各个学科都在建设自己的拓展型课程,语文学科能否将阅读课作为限定拓展课,进行一些探索呢?
提出这一想法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语文备课组老师们的一致赞同,但大家还是决定去尝试一下。为什么大家没有一致赞同?一个原因就是大家有一种观点:到了高中才开始阅读,是不是已经太晚了?确实,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是在孩提时代养成的,中学的教学,不应该再去培养这些“习惯”,而应将重点放在扩展学生的视野上,让学生自己有一种扩展视野的紧迫感,产生一种更广泛的阅读的欲望。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大家有些顾虑,阅读课应该如何上?放任学生自由阅读,他们可能全部被当下的一些动漫、网络作品所吸引,给他们限定阅读的篇目,他们往往又不感兴趣。
说实在的,大家的这些顾虑,对我的信心也是有点影响的。阅读课是否能够得到预期的目的?会不会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况?我的心里也没有底。但我不能表现出来,唯有密切关注阅读课的开展情况,看老师们如何来实践它。
以徐国平老师领衔的语文备课组,是一个非常务实的集体。他们接受了这一课程的开设任务之后,就不再犹豫不定,而是想方设法,积极探索如何提高阅读课的有效性,避免流于形式。他们的实践让我越来越有信心。这本学生作品集,仅仅是高一年级的部分同学在一个学期之中的读书心得和体会,但从中不难看出整个年级学生的成长,看到这门课程的潜在价值。我想再从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第一,高中学生的阅读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由于初中的升学压力,原本应该设置的语文阅读课大都变成了语文应试课,再加上老师缺乏阅读指导,使得大部分考上高中的学生缺乏阅读的习惯。因为缺乏阅读习惯,所以单纯地布置阅读的任务,实际上学生是很难完成的。老师们的第一步工作是要求学生随意阅读,但有一条,要在阅读之后写出读后感来。随意的阅读首先照顾了学生的兴趣,但要写读后感可就要进行一些作品的选择了。在学生都能写出读后感的时候,老师进一步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了引导性的评价:选择了经典作品的,给一个五角星,能写出自己的体验感悟的,给一个五角星……在学生能写出自己的体会的时候,老师的要求又深入了一步,要能够从文章中找出一些细节,来印证你的体验和感悟。可以这样说,没有老师们如此循循善诱的引导,是不能有今天这本作品集的问世的。
第二,语文阅读课不留痕迹地落实了德育教育。现在的德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实效性,究其原因,是因为德育和教学相分离,和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相脱离。老师们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指导思想,要通过阅读让学生说真话、说实话。什么样的读后感是老师赞赏的?不是那些空话、套话,不是那些抄袭、拼凑过来的他人的美句,而是自己的真实感受;什么样的文章是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是那些经过几代人共同吟诵传承下来的经典名篇;怎样才算有了真正的阅读,不是看你是否会用笼统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概述,而是看你是否能够发现细节,在细节之处获得感悟。而这样的一切,没有丝毫的说教,都蕴含在阅读之中,蕴含在学生对那些五角星等“符号”的品味之中,这是一种真正的德育。
第三,好的作文应该是真情的流露。为了应试,不少语文教师费尽心机,为学生准备了各种资料的片段,给学生传授了很多“嫁接”的技巧,让学生按照“八股文”的流程进行操练,以期在考试中获得成功。不能说这样的教学没有作用,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丢失了自我,学会了虚假,它所产生的后果绝不仅仅在当下。好的作文应该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者问题,利用阅读所得的素材,借古喻今,谈出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语文阅读课在这方面花了很大的功夫,努力使学生“文如其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诚实、纯粹、有高尚情趣的人。如果大家都这样努力,那将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啊!
感谢高一语文备课组,感谢高一年级全体同学,给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值得品味的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