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本教研及其主要困难

(2007-09-06 21:55:32)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课程教学

1.认识校本教研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①校本教研的着眼点

以校为本、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着眼点。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以校为本的教研,要求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以校为本的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校本教研的要素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专业研究人员的及时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

实施上,原来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形式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都应该属于校本教研,但它和新课程理念下强调的校本教研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原来的教学研究属于“就‘事’论‘事’”式的研究,缺乏专业引领,结果常因为大家理论和实践水平相近而出现“萝卜烩萝卜,烩好之后还是萝卜”的同水平重复现象,专业引领是新课程理念下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让教学研究逐级提升的一个重要保证。

③行动研究的主要模式

模式一:

问题——计划——行动——反思

模式二:

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

发现问题:发现教育问题;搜集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向,拟订研究计划。

组织团队:组织成团队;寻找支持;向学生说明研究意图,征得家长同意。

学习准备:研读、研讨理论;亲历教学;/团队成员填写调查表;在教学全过程中,专家与教师平等对话。

设计实施:讨论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目标;将目标转化为各项活动;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如有困难,及时调整内容和方式;学生完成相关的报告;组织全班交流,观察学生表述和功能提升情况。

总结反思: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完成论文撰写;专家、教师反复讨论。

模式三:

问题——综述——调查——计划——设计——实施——总结

④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

推进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校长要成为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

第二,要主动加强与校外专业支持机构的合作,建立融汇校内外教学研究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要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第三,要完善教研制度,加强教研组建设与评估;要聚焦课堂,以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抓手开展教学研究;要增强教学研究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要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

第四,要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的专业自主,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时间、条件保障,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为教研文化的营造创造环境和氛围。

2.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在“二期课改”试验学校,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有:

①缺乏从宏观层面把握课程的能力和意识。

大多数的教研组在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时,都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展开,能够认真研究并理解课程标准的教师不多,想到要通过研究课程标准来分析教材的特点并把握教学的人更少。

②缺乏专业引领

同行之间对一个问题的看法通常相差不多,尽管“二期课改”的实验已经进行了几年,但一些教研员自己对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把握还很不够,有时的指导还没有学校教师想的到位;专门研究机构和中学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教学研究没有办法得到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③缺乏改变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在教师们的心中,课程就是“教材”,就是“教科书”,课程的实施就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练习册……都是专家学者准备好的,只要在课堂上再现课程内容,传递专家学者的指令即可。新的课程观强调“教无定法”,虽然给了教师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但却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困惑,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普遍感到无所适从。

④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原来的课程都是国家统一开发研制,现在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参与课程决策,开发课程,这对很多教师来说要求太高。有的教研组全体教师都没有过开发校本课程之类的经验,尽管他们动了很多脑筋,搞了很多次的教学研究,但拿出来的“成果”依然是“四不象”。

    3给教师的一些建议

①教师自己要有改变现状的意愿

新课程的推进是不可阻挡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师只有直面现实,勇于改造和完善自己,才能够在课程改革的洪流中搏击风浪,激流勇进。

教师的角色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逐渐演变的,它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下:长者即教师→有文化知识者即教师→教师即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即促进者。每一次的课程改革都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墨守成规的教师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

②教师要学一点课程理论

教师要懂一点课程理论,知道新课程背后是什么样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予以支撑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认识教师角色形成的深层因素,并可以分析自己的知识观和认识观;才能够真正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发表自己的声音,成为课程呢开发的主体。

③教师要有团队意识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面临太多的实际问题,单凭教师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对的。要能够成为一名能胜任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发挥团队的力量,会聚集体的智慧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④教师要主动寻求专业支持

要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专家学者的专业引领是很重要的。教师不能等着学校领导为自己牵线搭桥,而应该主动出击,寻求专业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