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2007-09-01 08:23:01)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课程教学

教学研究工作对更好地实施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教学研究的现状

当前,教学研究大体上有以下四种常见的模式:

①“三课”模式

所谓“三课”模式是指说课、听课和评课。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研究模式。

说课是指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其它教师或听众,在规定时间内,针对具体课题,通过讲述对教材、学法、教法等方面进行说明(预测或反思),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说课是一种教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有课前说课、课后说课、研究性说课、示范性说课、评比性说课等类型。说课的基本主线是: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教学中可能会出现说明情况。

    听课与评课具有激励、沟通、诊断、教研、考核、管理等多重功能。听课和评课的主要类型有教学研究课、示范观摩课、竞赛评比课、检查考核课等,关注教学目标,评议教学理念;“关注教学过程,评议业务水平;关注教学方式,评议教学能力;关注学生反应,评议教学效果”是听课和评课这类教研活动的重点,很多教师的就是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专业提升的。

②视导模式

视导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检查。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工作计划,对一个区域或者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调研和视察,总结办学的成功经验,发现办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常见的视导有:市教委教研室或教育评估院对一个区的整体办学情况进行的督察,如最近几年市教委对各个区县“三年初中达标工程的验收检查”、“‘二期课改’试验推进情况的实地调研”等等;区县教育局或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对一所学校办学情况的全面检查,如“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落实情况”、“新建校办学情况的诊断调研”等等;区县教师进修学院中学教研室对某校某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调查和评估等。

视导是对学科教学和教研工作的一次整体评估,也是进一步提高学科教学研究水平的好机会,很多学科专家汇集在一起,对学科教学和教研进行把脉和诊断,专业引领,因此受到各个学校及教师的重视。

③课题研究

由教研组或者备课组确定一个课题,大家根据分工,围绕课题进行实践和探索,并经常沟通、协调研究进展的课题研究,是一种有效地教学研究形式。

大致上说,课题研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就‘理’论‘理’”、“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其中,“就‘理’论‘理’”是对教育专家、教育科研人员进行的研究工作方式的一个概括,他们研究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从理论到理论,着眼于教育的宏观发展;“就‘事’论‘事’”式的研究较多的是第一线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主要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其研究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从实际到实际,讲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就‘事’论‘理’”式的研究是针对上述两种研究类型的不足之处提出的,这里的“是”就是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理”就是对实际问题作出的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说明,强调理论研究和实际研究互相融合、取长补短。由于这种研究重在从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归宿,又被人们称之为“行动研究法”。

④展示交流

针对教研组在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而进行的展示交流活动,也是一种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教学研究的方式。可以进行展示交流的层面是很多的,比如说在培养青年教师有独到之处,在“二期课改”试验方面有独特的做法,在改进实验方面有新的思考,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有新的探索……等等。

展示交流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报告会或者论坛的形式,可以采取公开展示课的形式,可以通过展板、多媒体等形式,也可以由学生“唱”主角,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来展现……

展示交流活动是对教研组工组情况的集中展示,这需要教研组在此之前确实在教学研究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并已经形成自己的教学研究特色。展示交流时,教研组集体前期的活动材料和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很重要,它可以告诉大家教研组教学研究的历程,便于与会者全面了解教研组的教学研究特色。

2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学研究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任务布置多,深入研究少”

“任务布置多,深入研究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大多数的教研基本是自上而下的,学校教研围绕上级教研转,学校教研服从、服务于上级安排,完成上级的要求和任务。“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现有的学校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离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校本教研还有相当距离。

②浅薄、流于形式

许多地方的教研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教学研究被固定为一种模式,缺乏创新。教研的内容基本停留在教材教法介绍,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及教案的设计,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说课、评课活动,或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教研活动中“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师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任务布置多了,讨论自然就少了;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教师长于内省而缺乏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③以表演为目的

以获得某种奖励、荣誉甚至作为晋级、提升的政绩的“表演课”,虽然已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恶痛绝,但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市场。这种“课”,教研员等众多人士都来帮助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设计教案、教学方式,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严格规范。正如一位评优课获奖教师所言:“这节课是我上的,但每一句话都不是我说的。”在众多人士的指导下,这种课已经变的面目全非了,即使上的再好,获得大奖,对实际教学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④教研组缺乏教研活动时空和氛围

教师以什么样的组合开展工作,不同的学校采取的方式不同。有的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一个学科的教师相对集中,在一起办公;有的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一个年级的教师相对集中,一起办公。还有的学校将一个年级的班主任组合在一起,统一办公,其他老师按照教研组相对集中……如果从开展教学研究的角度看,以教研组形式办公显然是比较合理的。教学研究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的教研活动,也就是全体教研组成员集中起来,定时定点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另一种是非正式的教研活动,是学科成员随时随地进行的各种教育教学方面的交流。在某种情况下,非正式的教研活动更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有利于理解同伴对教学研究话题的看法和实践,可为正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做好铺垫。如果一个教研组的成员分割在多处,这样的氛围就很难形成。

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教学研究方式应当随之发生改变。首先,新的教研方式要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而不是限制与束缚,更不能包办代替。应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而不要过多地用条条框框去“规范”教师。其次,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