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课程教学 |
教学研究工作对更好地实施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教学研究的现状
当前,教学研究大体上有以下四种常见的模式:
①“三课”模式
所谓“三课”模式是指说课、听课和评课。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研究模式。
说课是指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其它教师或听众,在规定时间内,针对具体课题,通过讲述对教材、学法、教法等方面进行说明(预测或反思),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说课是一种教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有课前说课、课后说课、研究性说课、示范性说课、评比性说课等类型。说课的基本主线是: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教学中可能会出现说明情况。
②视导模式
视导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检查。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工作计划,对一个区域或者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调研和视察,总结办学的成功经验,发现办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视导是对学科教学和教研工作的一次整体评估,也是进一步提高学科教学研究水平的好机会,很多学科专家汇集在一起,对学科教学和教研进行把脉和诊断,专业引领,因此受到各个学校及教师的重视。
③课题研究
由教研组或者备课组确定一个课题,大家根据分工,围绕课题进行实践和探索,并经常沟通、协调研究进展的课题研究,是一种有效地教学研究形式。
大致上说,课题研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就‘理’论‘理’”、“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其中,“就‘理’论‘理’”是对教育专家、教育科研人员进行的研究工作方式的一个概括,他们研究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从理论到理论,着眼于教育的宏观发展;“就‘事’论‘事’”式的研究较多的是第一线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主要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其研究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从实际到实际,讲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就‘事’论‘理’”式的研究是针对上述两种研究类型的不足之处提出的,这里的“是”就是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理”就是对实际问题作出的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说明,强调理论研究和实际研究互相融合、取长补短。由于这种研究重在从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归宿,又被人们称之为“行动研究法”。
④展示交流
针对教研组在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而进行的展示交流活动,也是一种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教学研究的方式。可以进行展示交流的层面是很多的,比如说在培养青年教师有独到之处,在“二期课改”试验方面有独特的做法,在改进实验方面有新的思考,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有新的探索……等等。
展示交流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报告会或者论坛的形式,可以采取公开展示课的形式,可以通过展板、多媒体等形式,也可以由学生“唱”主角,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来展现……
展示交流活动是对教研组工组情况的集中展示,这需要教研组在此之前确实在教学研究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并已经形成自己的教学研究特色。展示交流时,教研组集体前期的活动材料和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很重要,它可以告诉大家教研组教学研究的历程,便于与会者全面了解教研组的教学研究特色。
2.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学研究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任务布置多,深入研究少”
“任务布置多,深入研究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大多数的教研基本是自上而下的,学校教研围绕上级教研转,学校教研服从、服务于上级安排,完成上级的要求和任务。“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现有的学校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离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校本教研还有相当距离。
②浅薄、流于形式
许多地方的教研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教学研究被固定为一种模式,缺乏创新。教研的内容基本停留在教材教法介绍,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及教案的设计,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说课、评课活动,或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教研活动中“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师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任务布置多了,讨论自然就少了;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教师长于内省而缺乏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③以表演为目的
以获得某种奖励、荣誉甚至作为晋级、提升的政绩的“表演课”,虽然已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恶痛绝,但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市场。这种“课”,教研员等众多人士都来帮助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设计教案、教学方式,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严格规范。正如一位评优课获奖教师所言:“这节课是我上的,但每一句话都不是我说的。”在众多人士的指导下,这种课已经变的面目全非了,即使上的再好,获得大奖,对实际教学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④教研组缺乏教研活动时空和氛围
教师以什么样的组合开展工作,不同的学校采取的方式不同。有的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一个学科的教师相对集中,在一起办公;有的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一个年级的教师相对集中,一起办公。还有的学校将一个年级的班主任组合在一起,统一办公,其他老师按照教研组相对集中……如果从开展教学研究的角度看,以教研组形式办公显然是比较合理的。教学研究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的教研活动,也就是全体教研组成员集中起来,定时定点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另一种是非正式的教研活动,是学科成员随时随地进行的各种教育教学方面的交流。在某种情况下,非正式的教研活动更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有利于理解同伴对教学研究话题的看法和实践,可为正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做好铺垫。如果一个教研组的成员分割在多处,这样的氛围就很难形成。
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教学研究方式应当随之发生改变。首先,新的教研方式要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而不是限制与束缚,更不能包办代替。应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而不要过多地用条条框框去“规范”教师。其次,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