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 |
分类: 旅途随记 |
在内蒙古之行中,最后去的一个地方就是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南部的大召寺。
大召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完工于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在蒙语中,大召寺称为“伊克召”,“伊克”意为“大”,“召”就是“庙”的意思。
据说大召寺是康熙皇帝的家庙,因此大召寺和一般的寺庙不同,屋顶覆盖黄琉璃瓦。清代时,呼和浩特被誉为“召城”,那里的召庙众多,难以数记,民间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大召寺居于“七大召”之首。数百年来,大召寺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
大召寺山门
大召寺又有银佛寺、弘慈寺、无量寺等称谓。虽然寺庙的占地面积不是很大,建筑也谈不上非常宏伟,但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史籍记载林丹汗“克归化城、夺银佛寺”,大召能与城并提,可见它在漠南影响之大。清太宗皇太极率领军队追击林丹汗至呼和浩特,命令部下在城中纵火,“只剩银佛寺等庙宇未毁”,这也说明了大召很有声望。1640年,皇太极命令重修和扩建大召,完工后,皇太极赐给满、蒙,汉三种文字的寺额,汉名“弘慈寺”改为“无量寺”。这是今天的大召寺汉名“无量寺”的起源。
寺内一景
大召寺原来的山门所挂的匾额为“九边第一泉”,可能是最近为迎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才改换成了现在的匾额的。相传,当年康熙皇帝率军西征,返回京城时途经呼和浩特,在大召门前歇脚。时值酷暑,大队人马口渴难挨。这时,皇帝的御马突然奋蹄刨地,蹄落处涌出一股清泉,自此泉水长流不绝,于是有了“御马刨泉”的传说。以后,人们在泉水处修筑了井台,供人饮用。因井水清澈甘甜,如玉液琼浆,久而久之,便又有了“玉泉”之说。大召门前也因玉泉井而繁华起来。形成了著名的”明清一条街”。玉泉井水,远近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辽东、蓟洲、大同、宁夏、甘肃和固原等九边镇的泉水之首。清代山西文人王用祯用棉书题写了“九边第一泉”词,并刻成横匾悬挂于大召寺的山门之上。现在这个匾额放在寺中过殿的一侧。
山门原来的匾额
大召寺有著名的艺术“三绝”,分别是银佛、龙雕、壁画,均珍藏在寺内的佛殿(也称之为大雄宝殿)之中,是明代的历史遗物,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
银佛,即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佛像呈坐姿,高达3米,由1吨半纯白银制成。据史籍记载,当年银佛落成时,西藏的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曾亲临大召,为银佛举行了“开光法会”。大召也因此有了“银佛寺”之称。现在的银佛外面又贴了一层金箔,据说是为了防止银佛的氧化。
龙雕,是指银佛座前的两条造型生动的金色蟠龙。高约10米,分别雕在两根通天柱上,由下上望,双龙对翔,张牙舞爪,盘旋布上。大召的龙雕形神兼备,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明代龙雕艺术的精湛技艺。最绝的是,这两条龙雕完全是用糯米和黄泥等材料手工雕制,龙体内并没有架子支撑。
银佛和龙雕(选自网络)
壁画,是大召的一大特色。大殿内两旁佛像的后面均是大型壁画,壁画是靠米汤还有珍珠粉、金箔粉等珍贵的材料手绘而成,因时间流逝和殿内的昏暗光线,已不能看清楚来龙去脉。据介绍,壁画的题材丰富,内容以佛教人物、故事为主,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的各种景象。全图绘有神佛、凡俗等各种人物770余人,场面宏大,颇为壮观,反映了我国明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
夕阳下的寺庙一角
大召寺是呼和浩特市内最大的黄教寺庙,它的源头是青海的塔尔寺,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佛像在这里随处可见。大召寺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
电视台采访大召寺主持
昨天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人们去寺庙、去教堂,在走进神灵或者菩萨的时候,都会被那里展现出的日常生活以外的巨大空间所震撼,在这个奇特的空间里,人们会有一种超然的体会。人会因为前所未有的新的空间而顿悟,充满新鲜感,并从中获得某种解脱。”确实如此,走进一个不同的领域,就等于给自己拓展了一个新的空间,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空间,都会让人从不同的方面获得感受。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给自己不断创设新的空间啊!
寺前的塞上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