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pplong
pplong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4401积分
  • 博客访问:93,649
  • 关注人气:4,991
  • 获赠金笔:6044
  • 赠出金笔:564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昭君博物院印象

(2007-08-05 10:48:53)
标签:

旅行/见闻

分类: 旅途随记

昨天夜里乘飞机返回上海。因为上海天气的缘故,我们在呼和浩特耽搁了很长时间,回到家中已经是后半夜了。

昨天在呼和浩特游览了昭君博物院,下面是我的游记。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后人称昭君或明妃,西汉时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和屈原同乡,后选为汉元帝后宫的待诏。公元前三十三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朝求和亲,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嫁匈奴,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两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昭君博物院印象

昭君汉白玉雕像

昭君博物院座落在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由昭君墓、董必武诗碑、青冢牌坊、和亲铜像、匈奴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纪念建筑设施组成。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

现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昭君一个人的和亲,促使汉匈两族之间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相处,这样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是不为过的。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今天,昭君的形象依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治区和呼市两级政府投资将昭君墓扩建为博物院,让游客多角度了解昭君和亲的壮举,是很值得称赞的。

 昭君博物院印象

昭君博物院大门

连接博物院大门和昭君墓的是一条长380米,宽20米的神道,在其两侧分列二十对石像生,这些石像生大都和匈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顺着神道向前,首先看到的就是董必武的题诗碑。196310月,前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视察昭君墓时,写下了一首讴歌民族友好的绝句:“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给与了昭君很高的评价。

昭君博物院印象 

董必武题诗碑

昭君墓又还有一个名字叫“青冢”。据说每到秋季,周围田地里的青草开始枯黄的时候,昭君墓上的小草依然绿草茵茵,青冢因此而得名。“青冢拥黛”是呼和浩特八大景之一,从唐代开始有明确记载。青冢石牌坊上的“青冢”二字,是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同志亲笔书写,据导游说这也是内蒙古唯一的一个石牌坊。

 昭君博物院印象

“青冢”石牌坊

神道上的和亲铜像,由广州美术学院雕刻家潘鹤于1987年创作,高约3.95米,重5吨,表现了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庆典时,双双骑马向西而行的历史性场面。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显得神采飞扬。

昭君博物院印象 

和亲铜像

神道两侧,有两所建筑值得进去一看。

左侧是匈奴文化博物馆,这是我国唯一的一个以匈奴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一层重点介绍了昭君和亲的历史背景以及和亲的经过,二层重点介绍已经逝去的匈奴文化。通过出土文物,文献资料等多种表现形式,充分展示匈奴历史文化的全貌,让读者通过了解匈奴历史和汉匈关系,从而更加深刻理 解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外部建筑的顶部为匈奴王冠——雄鹰展翅青铜装饰物。

 昭君博物院印象

匈奴文化博物馆

右侧为和亲园,主体为汉代风格,顶部为汉代出土文物——仙人承露青铜装饰物。内部功能为游客接待中心,其中有编钟表演等。

昭君博物院印象 

和亲园

昭君墓,蒙古语称为特木尔乌儿虎,意为“铁垒”。据考证,它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高达30余米,底面积13000平方米,占地1.3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君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时时都有变化。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之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从(土字旁“从”)”,更增添了昭君墓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

 昭君博物院印象

青冢——昭君墓

像成吉思汗的陵墓一样,由于蒙古人“秘葬”的传统,真正的昭君陵墓在哪里,现在还不得而知。我国各地有不少昭君墓,这些墓都是衣冠冢,青冢也不例外。据说这里埋葬的是王昭君曾经穿过的一双鞋。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下面埋葬的是王昭君的遗骨还是她的衣冠其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到了今天,人们依然没有忘记她,而且不仅仅是那个美的“落雁”的王昭君,还是民族和睦团结的促进者。昭君若有灵,会微笑的。 

阅读(1176)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