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周金品《丁肇中传》一书札记
一谈起丁肇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因发现“J粒子”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奖,除此之外,就所知不多了。丁肇中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他获奖之后又做了一些什么?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认真阅读了周金品先生撰写的《丁肇中传》,对于他的经历、思想、个性以及当前的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收获颇丰。
丁肇美,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伴随着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在重庆、青岛等地渡过了一个颠沛流离的童年,然后随父亲到台湾。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因发现了“J粒子”而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父亲那儿,我知道了原子这个名词。那是在一九四五年八月轰炸广岛以后,他向我讲解了什么叫原子,以及它的应用在世界历史事件中的含义。”
“我在高中学习期间,父亲继续和我讨论科学家的生平,以及他们的伟大贡献。他给过我一本关于法拉第生平的书,此书对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我在密歇根大学工学院念书期间,父亲送给了我几本朗道等人写的量子电动力学和现代物理方面的书。书中清晰明了的物理学思想和数学表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父亲对我的最大影响是:在我少年时代就引导我认识了伟大的科学家们的工作和成就,对我所做的一切总是给予很大的支持,因而,应该说,他是我的启蒙老师。”
丁肇中的父母很少给他布置具体的作业,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也不要求他一定要考到什么样的名次,但他们非常注意对孩子成长的引导。这些引导开阔了丁肇中的视野,激发着他的学习兴趣,使丁肇中自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他的父母还非常尊重孩子的选择,从最早的对历史的兴趣,到转向理论物理的研究,到最后要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每一次的转变,都是丁肇中自己拿主意,父母总是给与支持和鼓励。
2.不放过任一个难题
受家庭的影响,丁肇中对学习一丝不苟,读书专心致志,遇到疑难问题,便找遍书本,务必得到答案才肯罢休。一次物理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很多同学想了想觉得很难就放弃了,等着老师讲解,丁肇中不是这样,他吃饭想、走路想,别的同学都出去活动了,只有他还对着那道题苦苦思索,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上小时过去了……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马上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直到确认自己的解题方法没有错误,他才满意而去。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地听课,不论对自己的答案有没有把握,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他的课余时间大部分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很少与同学一起打球、看电影。他认为“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丁肇中还是一个“工作狂”,他对自己领导的实验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非常严格地要求,前些天做的一些实验数据,今天汇报的实验结果,前后之间的数据他都记得非常的清楚,不允许出现任何的含糊不清或者偏差。大家觉得和他在一起工作非常的辛苦,但是最后取得的成果也最多。不少别人认为是常识的事情,一些被别人忽略的一些现象,通过他们实验小组的工作,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突破。
用丁肇中自己的话说:“在科学领域,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最重要的是不为名、不为利,坚持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我一生所学的可以归纳为:准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学科,透彻地理解它,摒弃一般流行见解,坚持自己的科学观点。我认为:只要你肯干,肯自强,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有伟大的成就。”最后一句话,成了丁肇中的一句名言,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种激励。
3.挑战常识,发现J粒子
什么叫常识?常识就是不经证明而常常引用的知识。一个人不可不懂常识,但是过分迷信常识的人,就会错过一些重大发现的机会。历史上这类例子是不胜枚举的。欧几里德认为,通过一点只能作一条与另一直线平行的线,这条欧几里德几何学的著名公理,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常识,但是后来它被罗巴切夫斯基动摇了;时间是绝对的,这是牛顿力学中的常识,后来被爱因斯坦看出了破绽;宇称总是守恒的,这本来也是一条常识,却又被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位物理学家动摇了。
制造具有高分辨率的观察仪器,在质子加速器上寻找新粒子,就是一个有悖“常识”的举措。1972年,当丁肇中正式向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提出这个实验的计划时,他受到了公开的批评和非难。一位权威的物理学家参观丁肇中的工作室,见到陈敏博士正在试制的高分辨本领的探测器后,大为吃惊,拍拍丁肇中的肩膀说:“老兄,你难道连这点常识也不懂,在那个区域,即使有什么新的粒子出现,也不过是些宽度很大的粒子,你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本钱去搞这种劳民伤财的玩意儿呢?”丁肇中毫不示弱,他反问说:“先生,这不是懂不懂常识的问题,而是要靠事实来回答。一般说来,我是不相信理论上的争论的。”正是因为这一挑战常识的举措,使得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小组在经历了两年的艰苦努力之后,发现了J粒子。
J粒子的发现,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在1970年代初,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夸克,用三种夸克的理论就能够解释世界上所有的现象。丁肇中在实验中发现的新粒子,证明了当时三种夸克的理论是错误的。这将促使物理学家重新建构基本粒子理论、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世界观、物质观的形成。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发现立即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并在两年之后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4.实验经验和思想特点
丁肇中说:《大学》讲“格物”“致知”,这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寻找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探察;二是探察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丁肇中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执着追求精神的科学家,只要他认为正确的东西,他一定会坚持到底,直到弄个水落石出,无论什么人,即使是他的顶头上司,或是专家,权威,他决不会屈从于任何不正确的结论。
丁肇中总结他作为一位物理学家的经验,认为以下四点相当重要:
丁肇中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当物理学中一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相矛盾时,就会发生物理学的革命,并且导致新理论的产生。他根据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历史和他亲身的经验指出,许多重要实验,例如K介子衰变中电荷共轭宇称与宇称复合对称性(CP)不守恒的发现,J粒子的发现,以及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开辟了物理学中新的研究领域,但这些实验发现都是预先在理论上并没有兴趣的情况下作出的。又如高能加速器实验近年来作出的有关粒子物理的基本发现,除W粒子和Z粒子外,几乎都是在加速器开始建造时未曾预言过的。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
5.用中文发表演讲
按照惯例,诺贝尔奖获奖人要在颁奖典礼上用本国语言发表讲演。但在颁奖典礼前夕,丁肇中写信给瑞典皇家科学院,要求打破惯例。他表示:“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用中文发表自己的演讲。”因为丁肇中出生在美国,根据美国的法律规定,凡是出生在美国国土上的婴儿,不论他父母的种族、民族、国籍怎样,都自动取得美国的国籍。丁肇中自然也不例外。当瑞典皇家科学院收到丁肇中的信后很感为难。当时中美关系不好,在美国政府得知此事后就竭力阻挠,指示美国驻瑞典大使几次找丁肇中,让他放弃。丁肇中坚定地对这位大使说:“这不是你的事情,你管不着!”最后丁肇中赢得了胜利:先用中文发表讲演,然后再用英文复述。这充分体现了丁肇中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1966年,丁肇中重做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实验,那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丁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证明以前那些科学家做的实验结果都错了,并表明电子的半径与理论物理学家推导出的理论相符合。丁肇对此的体会是“做实验物理,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1974年,发现J粒子。丁肇中在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经历时总会说:“做基础研究要有信心,你认为是正确的事,就要坚持去做;不要因为多数人的反对而不做,也不要去管其他人怎么看”。
1979年,发现胶子。在物理学中,理论上认为夸克之间的力是胶子传递的。如果胶子是存在的,那么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实验中就会出现三个喷注的现象。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小组在实验中,果然发现了三个喷注的现象,这证明了胶子的存在。丁肇中据此告诫年轻科学家们,“做实验物理要对意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最近十多年组织的在国际空间站上寻找由反物质粒子组成的宇宙(AMS)的实验。这一实验,是经过大量、激烈竞争后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唯一的实验,我国的一批物理学家为此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假如宇宙是大爆炸来的,有物质,也有反物质。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到哪里去了?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有没有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丁肇中的AMS实验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丁肇中为这个实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实验取得不断进展的时候,他曾深有体会地说,对一个做实验物理的人来说,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做的事情要有信心,同时要去努力工作。
《丁肇中传》周金品/著
科学出版社 200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