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随想0715

(2007-05-23 12:28:08)
分类: 课程教学

——对“合作学习”的思考

 

到不同的学校里去听公开课,感到“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时尚。一个问题提出来,教师就会提醒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一下”,顿时,一阵“热闹”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等到“热闹”的声音渐息的时候,老师又说话了:“声音渐息,说明大家都有想法了,现在我请几个同学说一下。”学生站起来,只要有学生答到了点子上,老师的声音立即就提高了,问其他同学:“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大多数的学生很能够洞悉老师此时的心理,就频频点头表示同意。这样,一个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环节就“完美无缺”地结束了。

何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开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实施“合作学习”才具有有效性?在此,谈一些观点以求教于诸位。

1.何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相关的定义也有很多。比如说: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斯莱文)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约翰逊兄弟)

“合作学习是一种指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王坦)

……

尽管各种表述略有不同,但从这些定义不难看出,合作学习主要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的,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从这个概念出发来看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就会发现有不少的学习活动并不能冠以“合作学习”的称谓。

合作学习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才出现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直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才像雨后春笋般的在课改学校开始大量的实验。合作学习理念的提出,是与21世纪“相互理解、合作共生”的世界一体化发展趋势相呼应的。

2.合作学习的认识论基础

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很多现实生活现象都会形成自己的经验型概念,专家称之为“前概念”。举一个很典型的事例: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包括那些接受了大学教育的人。

对于不少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了自己的“前概念”,这其中,有的和科学的概念并无冲突,无疑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也有很多往往违背科学思想,与科学的概念不相容,因为它们并不反映事物本质而仅仅反映了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一些研究者还将这些想法称之为相异构想。除了上面的典型事例外,还比如:认为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拔河比赛中,甲队把乙队拉过来了,认为甲队的拉力比乙队的拉力大等等。

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设法消除学生头脑中那些“相异构想”,让学生明白原有认识为什么是不对的,形成正确地观点,并重新建构自己的内在知识体系。如果老师不关心学生的“相异构想”,等于在错误的基础上给学生增加一些正确地元素,但他的根基是不正确的,因此时间一长,学习的正确地知识就丢失了,原来错误的认识又冒头了,最终学生还是没有获得正确的认识。前面谈到接受过完整的中学和大学教育的很多人,工作之后依然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例。

当一个知识点学生有了很多不正确的“前概念”或者说“相异构想”的时候,教师的教学就会出现困难。因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很难在课堂上一个个地分析不同学生的“相异构想”,在这个时候,合作学习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让学生分成小组,各抒己见,发表各自对该知识的看法,在相互的倾听中修改自己的认识,然后形成共同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小组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每个小组分别谈本组的看法,然后再形成统一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同学错误的“前概念”都得到了揭示,便于他们找出错误的症结,真正获得知识的理解。

3.合作学习怎样有效?

不是所有的学习都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和外显的独立学习能力。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最终具有独立能力的过程。“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一种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具有合作精神,但如果将其机械化、形式化、浅层化,会给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危害。实际上,有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所获得的体验、得到的感悟比合作所得的体验、感悟要深刻得多,比如一道理科的作业,通过独立思考(甚至是冥思苦想)后找到了解决思路,其印象和内化程度远比合作讨论得出结论要深刻得多,可谓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开展合作学习,在两种情况下可能比较有效:一是学生的“相异构想”比较多的情况下;再一个就是学生一个人不能单独的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时候。比如说物理实验“验证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需要一个人用两只手分别来拉弹簧秤,另外一个人用铅笔和刻度尺来记录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如果没有两个人的相互配合,这个实验是无法完成的。

合作学习,关键在于小组成员的构成以及小组的分工。在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应该考虑各个成员之间特长,看如何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小组成员的人数不易过多,要避免出现一部分人无所事事的现象。比如说“验证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最佳的组合就是2人一个小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